武艺下雨天 既是能工巧匠 也是“最强大脑”:工人发明家是怎样炼成的( 二 )


这三个工人的不幸死亡深深地触动了鲍:“我认为如果我们一个一个地抓木头,就不需要人力,所以就没有危险。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些同事,他们说我做不到。为什么呢?原来是码头的老主人建的,用不上;1976年,单位工程师也做了,但没有成功。甚至有人说:‘如果你能把宝的大船上的木头都抢到手,我宁愿从办公室爬到大门口。这段距离并不短,公共汽车在一站就停了。"

鲍在工作
面对前人失败的经历和他人的嘲笑,包起帆并没有放弃。在设计木材单索抓斗时,他意识到采用老的定点启闭机构不行,由于闭合点不在一处,木材抓斗有可能抓一大捆,也有可能抓一小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包起帆昼思夜想着怎样使抓斗在任意点上面都能打开和闭合。一天,他边想问题边摆弄着手里的圆珠笔,按一下,笔芯伸出来了,再按一下,笔芯缩回去了。他突然受到启发:抓斗不也是开一下关一下吗?这个笔芯伸缩的原理能不能移植到抓斗的启闭结构中去呢?于是他马上把圆珠笔拆开来,原料并不多,一个揿轮、一个转轮、一个弹簧。可是想来想去,却琢磨不出道理。工人的绝活就是这样,讲穿了很容易,难就难在谁先想到,谁先弄懂。
鲍赶到上海奉化圆珠笔厂咨询,一到门口就被拒之门外。门卫说:“买圆珠笔,有很多零售点;要问技术,不好意思,无可奉告。”鲍大概没有打开介绍信。几天后,他带着介绍信去技术部解释他的要求。对方回答:厂长有规定,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传递图纸。
包起帆只好回来,先后请教了很多人,都没讲出什么名堂来。他不甘心,第三次前往丰华厂,直接找到厂长,讲明了来龙去脉。“那厂长蛮好的,叫技术科长让我看了一下图纸,我一瞄就全弄懂了。”
鲍根据圆珠笔伸缩机构的原理,迅速设计出一种可任意点开合的木抓。该项目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奖,还获得了美国国际发明展金奖。
经过几年努力,包起帆研发了一系列木材抓斗,从3吨到25吨有十几种,有单索的、双索的、四索的,也有电动的,使木材装卸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为此,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67倍,船期缩短了46%,特别是工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包设计的抓斗
在上海港30多年的工作中,包起帆与同事共同完成了130 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他也从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退休后,鲍仍在物流领域发明创造,充分发挥余热。他的新发明项目“基于星地互动物流的实时跟踪装置及系统”获得2015年第43届日内瓦世界发明展金奖。本发明利用智能手机构建集装箱跟踪监控主题网络,可使托运人、代理人和收货人随时了解物流状况,目前已在一些国家的港口得到应用。
“孔发明”心系安全技术
“后退,请注意”“左转,请注意”...让卡车“说话”的人也是工人发明家。他的名字叫孔立明,外号叫孔发明。这项专利是他在1990年研制成功的,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七代“通用转向语音报警器”。
1968年,初中毕业的孔利明到上海崇明农场插队。6年后回城,进入一家运输公司。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宝钢向全国招工,他前去报名,被招入汽车运输部,成为一名充电工。
炎热的夏天,宝钢运输部400多辆进口车的空温控器全部失灵。当时市面上没有国产的温控器,如果要更换配件,只能进口,大概需要半年时间。突然,整个车队半瘫痪了。正在这时,一个司机想起孔立明会修电器,就让他试试。孔立明花了一个晚上学习,如果配件修好了,第二天就装上车,空调整马上恢复正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