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的马甲 文·忆70年 那些打动我们的文艺作品( 五 )


不久,同学们都看了《大闹天宫》,互相讲诉补充影片的点点滴滴。和世俗的猴子相比,影片里的孙悟空少了丑陋,多了优美;少了孱弱,多了强壮;少了胆怯,多了勇敢;少了毛躁,多了稳重;少了凶恶,多了良善;少了顽皮,多了正气;其实是少了兽性,多了人性。文艺工作者真能够掌握少年儿童心理。他们创造出这个指天骂地、翻江倒海、神挡杀神、佛来斗佛、崇尚独立、追求自由的美猴王彻底占据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正是少年心志欲凿天的年龄,憧憬着自己也能够挣破束缚、打倒藩篱,不仅在行动上模仿着他的形;而且在思想上接受了他的神。我看书有了积累,多了观点,常在同学中卖弄;甚至在课堂上,接老师的嘴、插老师的话、有时还纠老师的错;踏上社会仍是如此,往往不受人待见;可我依然书生意气。当然,井底蛙难免闹笑话。某次,在报纸上看到“兵民乃胜利之本”,自以为是地认为“兵民是民兵”之误,印错了。我,一个小学生就敢写信给报社,要他们纠错。结果自然是无下文,可我依然挥斥方遒。
2017年,初中同学聚会。初一班主任吴老师说:“,你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有点怪怪的,和普通学生不一样。但是怪在哪里,我说不出来。”我笑了。我觉得我之所以用逆向思维看待问题,不相信权威,是因为我在演讲和作文中尽量不去攻击别人的智慧,去捡别人的智慧,可能是受了《大闹天宫》的影响。有时候,我猜陈寅恪在给清华考生“孙行者”的试题时,可能会想到自己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1964】
脚趾上的红色经典
郑慧慧
说起建国7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舞蹈作品,芭蕾《红色女兵》第一次跃入我的脑海。我不记得看这部剧的具体日期,但它给我带来的震撼一直持续到今天。
原先,芭蕾在我的印象中是一种深不可测的足尖艺术,站在足尖上的飘飘舞者都是彼岸世界的精灵……而《红色娘子军》的足尖却坚实地踩在了中国的大地上。一个苦大仇深的女奴,一队英姿飒爽的女兵,抓住了我的心灵。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式的芭蕾美,看到了芭蕾民族化的神奇结晶。
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和国重视经典,引进西方芭蕾。然而,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公众抱怨“工农兵不能站在大腿上跑步”。正是这种“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精神,让中国舞者专注于讲述中国故事,选择了中国妇女在党的领导下为解放而奋斗的感人主题。这源于中国人的亲身经历和反映民族灵魂的艺术谈话,一下子拉近了芭蕾与中国人的距离。与此同时,芭蕾技巧的传承与转化也引人注目,比如“两趾站立”吊在水牢里,“趾弓步”逃入密林,从树后闪了出来,“奋力挣脱时倒踢紫金冠”,女兵战士用脚尖舞刀弄枪,追逐胜利时“一字跳跃”...
此外,芭蕾语汇的运用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丝丝入扣:吴清华见洪常青给她银毫子时的“足尖骤立”和“足尖碎步缓缓后退”使观众看到了她心中的波澜与激动的滚滚热泪;常青指路时吴清华缓缓抬起的迎风展翅舞姿,让人们感受到了女奴正向着光明提升……舞蹈是一门主要靠意会而不是言传的艺术,芭蕾独特的足尖技艺创造了人体动作的至高精美。正是这些带有中国元素和人物性格的,通过足尖语汇象征性的夸张所带来的舞蹈美感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五十多年来,该剧演出了4000多场,不仅吸引了中国大众,还博得了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一位法国评论家认为:《红色娘子军》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越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