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的马甲 文·忆70年 那些打动我们的文艺作品( 二 )


《挡马》的求新意识是全方位的,无论是戏眼戏核、唱念歌舞、服饰妆容,还是其中重要的开打场面,都作了悉心编排,演来新意迭出,别开生面。杨八姐进入柳叶镇上的“酒家”,惊诧于墙上挂画尽显“南朝”风情;店主则假献殷勤,伺机盗得“腰牌”——一段“肉头戏”,不仅充满了戏剧性,也充分展现了昆曲载歌载舞、动则有情的艺术特色;剧中的武打则巧妙地利用了一把椅子,蹿翻腾挪,高低起落,尽在其中,场面设计得繁复而优美,将武戏技巧和身段造型结合得格外妥帖。就连杨八姐剧中的妆容,当时也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改造:杨八姐身着白色团花箭衣,头顶翎子,肩饰狐尾,脚踩薄底快靴,既符合乔装潜入番邦刺探军情的特殊身份,也很好地凸显了人物的英武之气,给昆曲舞台留下了一个焕然一新、过目难忘的经典形象。《挡马》获得成功后,各地方戏剧种纷纷前来学演、移植,京剧名家李玉茹、孙正阳、张美娟都曾先后学演过此剧。一出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昆曲武戏,成为名闻南北、长演不衰的戏曲精品。
1957年,方先生在海派戏曲学校教艺术,他教给武旦团的第一部戏是《格挡马》,其中最优秀的是后来成为昆曲表演艺术家、著名武旦演员的王志全。老师根据王志全的武艺条件,专门增加了“踢剑出鞘”、“用脚拔羽毛”等高难度技能。上世纪80年代,王志全将赴北京演出《格挡马》。在深度加工中,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杨八姐”要用厚底靴完成整部戏的表演,在艺术上也越来越完美,这部凝聚了两代人心血的小说《堵马》,陪伴了王志全的一生,也是由她亲手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的昆曲新人。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昆曲人深受党的文艺思想的感召,当时最朴素的想法是,传统戏曲不能墨守成规,昆曲同样要展现与时代同步的精、气、神。用现在的眼光看,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为今天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作出了很好引领和铺垫。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1959】
“朱良”,祖国最美的礼物
俞亮鑫
今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朱良》诞生60周年。在过去的60年里,这部作品已经传遍了世界各地,在国内外都享有良好的声誉。它承载着千古传诵的爱情绝唱,维系着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感情,也触动着不同肤色的人。在“你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音乐作品”网络投票活动中,“朱良”遥遥领先,荣登榜首。
何占豪、陈钢1959年创作完成的《梁祝》,诞生在一个激情飞扬的岁月,时值国庆十周年。但它不是雄壮激越的进行曲,而是一首美丽凄婉的爱情曲。它取材于流传千古的中国民间故事,采用了越剧艺术的优美旋律,融入了西洋乐的奏鸣曲结构和交响乐效果,在封建观念与恋爱自由的激烈冲突中,利用小提琴擅长的艺术优势,生动地再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情侣从同窗共读、甜美相恋,到愤然抗婚直至悲剧一场、双双化蝶。作品时而清新秀丽,鸟语花香;时而两情相悦,其乐融融;时而十八相送,真情难舍;时而激烈抗争,悲痛欲绝……那段动情优美的“蝴蝶梦幻”,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精湛的音乐才艺,传递了千古爱情的美丽意境,讴歌了人类共同向往的情感渴望,唤醒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无尽感动。
朱良出生于1959年。国庆十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化实验组向上海音乐学院党委提交了三个主题:钢铁冶炼、女民兵、肖良柱。在呼唤炼钢阻止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时代,炼钢和女民兵无疑更贴近时代的具体氛围。幸运的是,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的孟波眼光独到,判断准确,没有简单地采用主题决定论。他责备小朱良。他看中萧良柱是因为他知道怎么做,这最符合小提琴所能呈现的意境,虽然当时萧良柱被列为最后一个话题。他占豪说:“没有孟波,就没有良渚!”这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了顺应艺术规律的重要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