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清代医家,对于便秘的论述

在中医眼里 , 便秘可以是大便的秘结不通、或者排便时间延长、也可以是想大便却又艰涩不畅的一种现象 。
在历代中医典籍里 , 便秘还有如“大便难、后不利、脾约、闭、阴结、阳结、大便秘、大便燥结、肠结”等说法 。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清代医家,对于便秘的论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医素来重视六腑的通畅 , 认为六腑的常态就是要“传化物” , 便秘显然就是不能传了 。
至于其原因 , 汉代医家便提出腑气不通导致便秘的理论:“欲得长生 , 肠中常清 , 欲得不死 , 肠中无滓”‘’此外 , “五味入口 , 即入胃 , 留毒不散 , 积聚既久 , 致伤冲和 , 诸病生焉” 。这些理论都说明古人就已经知道 , 保持大便的畅通 , 有助于延年益寿 。
所以 , 一旦出现便秘 , 就要尽快找到原因并及时对策 。
历代医家认为:水谷在体内的经过 , 主要有三个部分 , 一是胃的受纳和腐熟 , 二是脾的运化和升清 , 三是肠(大肠和小肠)的传化糟粕 。这三个地方任何一个出现问题 , 都有可能导致便秘 。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清代医家,对于便秘的论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比如胃的腐熟失常或胃气不降 , 脾的运化失司或者清气不升 , 小肠的泌别和大肠的传导失职 , 都将引起大便异常或者便秘 。
《素问·厥论篇》:“太阴之厥 , 则腹满膑胀 , 后不利 。”
《素问·举痛论篇》曰:“热气留于小肠 , 肠中痛 , 瘅热焦渴 , 则坚干不得出 , 故痛而闭不通矣 。”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肾脉微急 , 为不得前后 。”
这些内经的原文 , 都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便秘和脾胃受寒、肠中有热、以及肾病有关 。肾主水 , 肺主气 , 如果肾虚肺燥 , 就有可能引起大便秘结 。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清代医家,对于便秘的论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传统中医认为 , 大便秘结的问题和肾关系密切 , 根据内经的原文“北方黑水 , 入通于肾 , 开窍于二阴 , 盖以肾主五液 。津液甚 , 则大便调和”来看 , 便秘显然就是津液不足所致 。
当然 , 这里所说的津液不足 , 既有津液本身的不足 , 也包括津液虽然不亏 , 但输布不足的情况 。
后世医家则在此基础上继续深挖便秘的原因与发生机理 , 认为大便秘结和燥结是分不开的 , 而燥结既可以分为热燥、风燥 , 也可以分为阳结和阴结 , 此外还有年老气虚 , 津液不足的燥结 , 概括起来 , 便秘的原因至少有三个部分:肾阴亏虚、津液不足、胃气受损 。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清代医家,对于便秘的论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到了清代 , 当时的传世名医则认为 , 肺为水之上源 , 大便秘结虽然发生在大肠 , 但不能只看到大肠的燥结 , 更应该知道肺与大肠相表里 , 其深层次的根源很可能还在肺燥上 。
总而言之 , 上述这些关于便秘的原因论述 , 主要在脏腑和阴阳气血上 , 所不足的是忽略了一些不内外因和饮食相关 , 比如七情思虑过度 , 饮食失节 , 果实肥甘厚味 , 都有可能导致大便燥结不通 。
但随着时代的车轮继续前进 , 这些原因在清代也基本得到了当时医家的补充论述 , 可以说基本完成了有关便秘的各个方面 。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清代医家,对于便秘的论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