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王”苏科的最后一支舞曲( 二 )


在最辉煌的时候 , 苏科的舞姿影响辐射到各地 , 很多人不远千里愿出差旅费用请他去教上一支舞 。就前不久 , 秦皇岛、青岛等地的舞蹈队还曾邀他去当地教舞 。苏科跟徒弟乐羽说 , 等疫情稳定了自己就过去 。
小苏说 , 疫情前苏科曾去过外地教舞 , 是公益性的 , 主要是互相交流 。徒弟乐羽说 , 北京本地有舞蹈队找苏科教舞蹈 , 他一节课也就收四、五十块 , 但多数情况下 , 他会推辞掉舞友的这份心意 。在乐羽眼中 , 师父是因为「抹不开面儿」 。
广场“舞王”苏科的最后一支舞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苏科带领舞友们在跳舞
图源:小苏提供
在舞友们的记忆里 , 苏科总面带笑容 , 教舞时也强调要传递阳光、快乐 。但了解他的人却知道苏科另一面是窘迫和不堪 。
【广场“舞王”苏科的最后一支舞曲】他一位老友告诉「偶尔治愈」 , 苏科最后的境遇和经济窘迫有一定关联 。他一年收的学费也就是四五万块钱 , 但租房每月要 4000 多 , 租住在一起的小苏能承担部分房租 , 但是在北京吃穿住行成本高 , 哪个花费都不少 , 经济上不会宽裕 。
小苏原在河北上学 , 机缘巧合与苏科相识 , 他从多年前开始与苏科一起租房生活 。最近一年多 , 他与苏科租住劲松片区一居室 , 房子较旧、无电梯 , 屋内狭窄凌乱 , 面积约 40 平方米 。
小苏回忆 , 苏科曾对他讲起 , 曾在北京某国营工厂工作 , 也做过机票代理 , 期间社保中断 , 到了 60 岁因找不到档案办不了退休 , 所以没医保和退休金 。
近年来 , 苏科主要收入来源是靠收舞友们的一点学费来维持生活 。对这笔会费 , 多名舞友告诉「偶尔治愈」 , 「他教得好 , 这笔钱并不多」 。也正因此 , 有时舞友们偶尔也会赞助他一些搞活动的资金 , 但苏科都会用在办事上 。
在舞友眼中 , 苏科认真负责 。铁杆粉丝老庞就看到过他脚步匆匆 , 拿着煎饼边走边吃赶去教舞 。「他收了学费就不会想不去就不去 , 即使身体不舒服也要去跳」 。
出名和赚钱的机会
在苏科的舞蹈队中 , 大多是退休人员和来京帮子女带孩子的北漂老人 , 其中还有一些老人经历了丧偶、大病初愈 , 人生变得灰暗 , 情感孤寂空虚 , 参加舞蹈队唤醒了她们的希望 , 获得了快乐 。
学舞七年的郭大妈是河南人 , 帮子女带孩子 , 在北京人生地不熟 , 闲暇时感觉无聊 。后来跟苏科学跳舞 , 认识了很多朋友 , 舞蹈队节假日的聚餐和郊游 , 是她最美好的记忆 。天天跳舞还让她胳膊腿儿比以前灵活 , 睡眠和胃口都改善了 。有了社交圈子 , 智能手机玩得很熟练 。
创建紫竹院舞蹈队的杜老师是苏科的好友 。在他看来 , 广场舞团队提供了老人养老娱乐功能 , 老人加入舞蹈队能找到归属感和快乐 。老人也需要社交 , 需要精神上安慰 , 广场舞队能满足她们的需求 。
这一点拍客刘先生也深有感触 。他已拍了 110 多个苏科舞蹈队的视频 。通过近一年多的视频对比 , 可看出老人们巨大变化 , 刚开始学舞时老人动作笨拙、表情羞涩 , 后来自信、开朗 , 精神气质和身体状态都有了巨大改变 , 笑脸多了 , 身体协调性变好 , 穿的衣服也越来越鲜艳和年轻 。刘先生感叹 , 苏科教的不仅是舞蹈 , 也带给老人们新的人生 。
广场“舞王”苏科的最后一支舞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