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摘要】只有罗大佑的“教父”这个称号最纯粹。他是华语乐坛的“教父”,没有任何前缀和补充说明。

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文章图片

罗大佑
在华语乐坛上,能被冠上教父头衔的音乐人非常少,一般来说,只有罗大佑、李宗盛、崔健、陶喆等少数人。在为数不多的“教父”中,李宗盛经常被冠以情歌之名,崔健也是“教父”之首,离不开摇滚的标签,而陶喆则因为在推广R&B音乐方面的功勋而被称为中国R&B的“教父”。其中,只有罗大佑的“教父”称号最纯粹,他是华语乐坛的“教父”,没有任何前缀和补充说明。

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文章图片

李宗盛、崔健和陶喆在各自的领域也被称为“教父”
由于时代的原因,很少出现在综艺节目中的罗大佑对新一代粉丝不再熟悉。如果不是他在“跨线”时期短期复出,他的名字可能会在新一代粉丝中变得更加陌生。但是纵观中国音乐的历史,罗大佑的成就不是一个片段,他作为中国音乐“教父”的名字绝不是一个空洞的名声。至于他哪里出类拔萃,这一切都得从头说起。
开创华语乐坛批判歌曲的先河。歌词像手术刀一样准确
即使在同一时期,罗大佑也有着非常不同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当罗大佑进入这个行业时,是台湾流行音乐洗牌的过渡期。以刘家昌为代表的老一辈电影歌曲创作者逐渐被更年轻的“现代民歌运动”所取代。随着马立克昭君、童安阁、李宗盛等一大批民谣歌手的逐渐入行,也开启了台湾流行音乐的盛世。最典型的例子是,当时已经成为一线歌手的斯蒂芬·刘,在80年代初借助台湾现代民谣的微风,成功成为台湾歌坛之王。

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文章图片

刘文正
然而,罗大佑不是“现代民歌运动”的成员,这使他的存在颇具独特性。虽然早期创作的《斯蒂芬·刘的光辉岁月》、《邓丽君的爱情箴言》、《张艾嘉的时光与童年故事》也具有校园民谣的特点,但罗大佑是一位骨子里带着摇滚血统的歌手。

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文章图片

张艾嘉和罗大佑年轻时的合影
正是因为这种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个性,罗大佑的个人作品在当时台湾严格的唱片审查制度下无法顺利通过,也没有一家当时台湾的主流唱片公司愿意接手。这使得早期积累了一些作品的罗大佑不得不在东南亚发行首张专辑。直到后起之秀《滚石唱片》愿意发行,罗大佑才正式发行了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非诚勿扰》,这张专辑后来被评为台湾百强唱片中的第一张唱片。
事实上,《谁人是谁》和《未来的主人》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两张专辑也创造了中国乐坛的许多第一。首先,在一个以邓丽君和斯蒂芬·刘为审美标准的时代,罗大佑是第一个戴着墨镜出现在封面上的男歌手,她的长发也长到了肩膀,这在当时是叛逆和反传统的行为。

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文章图片

罗大佑首张专辑《它也是》的封面
另一方面,罗大佑也开启了批评歌曲的新时代。虽然在罗大佑之前,中国有很多人玩摇滚,但他们通常只是模仿西方风格,甚至模仿猫王。然而,罗大佑将中国的精髓移植到音乐中,创造了真正的中国批判摇滚。就像专辑《鹿港镇》中的那句“台北不是我的家,家乡没有霓虹灯”在传统与现代、城乡文明发生冲突的时候依然是一句被频繁引用的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