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有难 《神父有难》电影观影

在下载这部电影之前,我忘了这部电影被归类为“喜剧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以为是喜剧电影,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很有戏剧性:一个陌生人在神父忏悔的时候对他说,哎,我提前告诉你了,七天我就杀了你,你现在要准备好你的葬礼了。更戏剧性的是,牧师默默地接受了他会被杀死的事实。我以为电影的剧情发展是牧师准备好所有棺材后才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恶作剧。
当然剧情没有发展成这样,但是电影的氛围越来越重。
影片前半部分,导演极力夸大爱尔兰城镇宗教信仰的崩溃——粗鲁残暴的猪屠夫、放荡的医生助理、情绪生活混乱的叛逆神父的女儿,每个人似乎都成了背叛上帝的堕落者。代表上帝权威的牧师,成了与镇民格格不入的“道德病人”。人们不仅不听他的劝告,还会增添冷嘲热讽。有的人动手“多管闲事”的神父,最后连他的教堂都被放火烧了。上帝的伟大,不为世人所尊崇,也为作恶多端的世人所压迫。在这种情况下,连神父自己都迷失了——上帝为什么根本不工作?
如果宗教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善,那么善是什么?一种解释是,善是指每个人都做好事而不是做坏事;另一种解释是,人需要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代价。在某种程度上,这两种解释是可以整合的:只要恶受到惩罚,善就会显现。在这种信仰背景下,一个人可能会因为目睹恶行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产生信仰危机,质疑宗教的存在和真实性。著名的神的神学理论——上帝为什么创造恶——的答案也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而牧师曾经深陷泥沼。因为,善只有在共同的身体里才能实现——不管你有多善良,只有别人有恶,也能瓦解你的信仰。
如果牧师陷入这种宗教叙事,那么故事可能在他脱下长袍后戛然而止。如果故事的发展是世界通过一两件事找到良心,积极向善,或者神父从此堕落成为无神论者,这就不是故事了,因为不是太老套就是太现实。
幸运的是,导演转向了存在主义神学。
他用另一种方式讲述宗教。宗教的最终目的是教导宽恕。邪恶和罪恶得不到应有的外在惩罚,真的很绝望。但是,宽恕可以带来邪恶和罪恶的新体验,就像圣经里的名言“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也让他打你的右脸。”它摆脱了人性中不受理性控制的情感情绪,也摆脱了人性中工具理性的算计。宽恕本身就是价值自足的目的,不需要为其增加目的计算。因此,人在宽恕中得到一种超然的洗礼,铲除世俗的根源,达到更接近上帝的更神圣的境界。
在这一信念的背景下,将会出现两种立场:
反对派认为,这种宗教理解回避了世俗生活中的核心问题,用“神圣”取代了宗教理性,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神秘主义”的漩涡。
另一种理解是存在主义神学——宗教的真理是跳跃的。只要你发自内心的相信,全身心的投入到宗教生活中,你其实已经获得了所有与自己相关的真理。存在主义神学不是说,我们赌信仰:赢了,就得到正确的真理;输了就什么都不会输,要相信。相反,只要你相信,你一定会得到真相。对错并不重要,因为如果失去了标准和参照系,对错又有什么意义呢?就个人而言,只要你信仰宗教,宗教对你起到的作用就是真理的作用。宽恕也在这个意义上起作用,所以是内化的,不需要外人的参与——我原谅你,和你愿不愿意被我原谅无关。
然后,在机场和一个寡但乐观的女人交谈后,神父又穿上了长袍,从一个健谈的“道德病人”变成了一个善良的原谅者,原谅了镇上发生的各种不愉快。他重新发现了之前一直信奉的宗教,七天的最后期限快到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