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里的“垃圾”分类 赶快学起来

血管里的“垃圾”分类 赶快学起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有1/3的成年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且正向年轻化的趋势发展 。颈动脉超声检查逐渐进入日常体检选项之中 。随着人们对斑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 各种关于斑块的误解也接踵而至 。不少人将斑块简单粗暴地理解为:软的不好 , 硬的好 。然而 , 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是专门帮您检查血管有没有“垃圾” , 并进行分类的超声医生 。咱们今天就看看血管里的“垃圾”如何正确分类 。
这样的斑块才是“不定时炸弹”
其实大家谈论的软斑、硬斑 , 实际上是在说斑块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判定斑块危险等级的重要指标 , 而软、硬只是评价标准之一 。我们还要根据斑块的结构特征(形态、大小、位置及内部回声等) , 以及患者自身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控制状态来综合分析 。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 我们可以:
首先 , 看形态 表面光滑、外形规则的斑块一般不容易破裂;而外表不光滑 , 形状不规则的斑块 , 容易在血流的冲击下破裂 。就像河岸边形态不规则的石头 , 容易造成“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的效果 。
举例来说 , 表层纤维帽厚薄不均的斑块 , 在遭遇血压起伏时 , 很容易破裂 , 破裂后斑块内粥样物质释出 , 容易形成血栓 , 血栓脱落造成脑动脉主干的栓塞 , 有可能引起大面积脑梗死 。
其次 , 看构成 钙化斑块较硬 , 常理来说应该较为稳定 , 但经我们临床实践发现 , 钙化发生的部分和范围不同 , 斑块的稳定性也是不一样的 。
如果是斑块内部的点状钙化 , 那么这是胆固醇坏死结晶 , 反而是个不稳定因素;如果钙化出现在斑块表面 , 则引起斑块的形态不规则 , 也容易破裂 。破裂后 , 细小斑块被冲到颅内血管 , 形成脑梗死 , 这种梗死比血栓造成的脑缺血更难通过溶栓等治疗手段清除 。
掌握五个术语 秒懂血管“垃圾”分类
那么我们怎么来发现斑块的形态和构成呢?这就是超声所擅长的了 , 通过超声检查斑块内部回声特征来评估斑块易损性(稳定性) , 可以进行专业的血管 “垃圾”分类 。
通常超声检查对斑块内部回声由低到高分为以下类型:
低回声 主要成分为脂质(胆固醇)、陈旧性出血、炎性细胞等 。对于检查出此类斑块的患者 , 特别是血脂异常者建议降脂治疗 。陈旧性出血者重点是控制血压的稳定性 。
低至无回声 通常为斑块内新鲜出血 。此类患者多数与饮酒、情绪激动、血压升高或不稳定导致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破裂或表面纤维帽的断裂有关 。
等回声 主要成分为纤维组织增生 。此类斑块相对稳定 。
强回声 主要成分为钙化 。
混合回声 上述各种类型的斑块特征可出现在同一患者、同一或不同斑块内 。
因此 , 不能检查出是软斑块后心情紧张、思想负担重 , 也绝不能发现是硬斑块后就高枕无忧 , 疏于防范 。
类别分好了是不是就一劳永逸呢?实际上动脉损伤无时不刻在发生 , 而血压高、抽烟、部分化学物质、糖尿病、免疫炎症损伤(如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病)等是加重动脉损伤的因素 。在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下斑块的稳定性又会发生转变 , 这就说明了分类并非一成不变 , 当然斑块形成以及它稳定性转变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 , 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 。
大多数的斑块会逐渐变大 , 但在我们临床观察中发现 , 有些斑块 , 在其形成早期、以脂质成分为主的时候 , 通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 斑块是可以瘦身甚至消失的!这就有点类似垃圾分类中的可回收垃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