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综合施策修复生态实现多赢的实践探索

退耕还林打坝淤地 沟道整治 协调推进
——延安市综合施策修复生态实现多赢的实践探索
延安曾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全市有长度500米以上沟道4.4万条 , 1公里以上沟道2.09万条 , 丘陵沟壑区占到土地面积的39% 。退耕还林前 , 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 , 占土地总面积的77.8% , 森林覆盖率仅有33.5% 。土地支离破碎 , 坡耕地比重大 ,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
延安市综合施策修复生态实现多赢的实践探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延安市综合施策修复生态实现多赢的实践探索】色彩斑斓的梯田
1999年以来 , 按照“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方针 , 延安市大规模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 , 植被覆盖度逐年上升 , 山川大地基色开始由黄转绿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 延安市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3.5%提高到2020年的53.07% , 年均降雨量增加了100毫米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 , 入黄泥沙由退耕还林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 , 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降幅88% , 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 山川大地由黄转绿的历史性巨变 。沙尘减少 ,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 延安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20年的339天 , 净增101天 。同时 , 延安市生物多样性得到呈现 , 在延安市桥北国家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国内迄今最大的华北豹种群 , 达到110只 。未见史料记载的林麝在林区频繁出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呈现出种群和覆盖面扩大的趋势 。良好的生态来之不易 。延安市首先山上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生物措施 , 促进退耕还绿 。1999年开始 , 延安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退耕还林运动 , 在全市范围内严格封山禁牧、舍饲养畜 , “牛羊下山进圈” , 促进了生态自然修复 。同时 , 延安市将梁峁沟坡洼统一规划 , 山水田林沟综合治理 , 造林和种草结合 , 人工营造和自然封育结合 , 不断提高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程度和水土保持能力 。延安市还以退耕还林、建设生态环境统揽农村工作全局 , 在封育保护、林分结构调整、基本农田建设、产业培植、精品示范流域和生态文化村建设、城镇绿化、退耕还林效益监测等八个方面着力 ,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 。延安市将山下采取治沟造地工程措施 , 保证泥不出沟 。延安市以小流域为单元 , 充分考虑流域内自然因素 , 合理布设坝系骨干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 , 做到田、坝、路、林、渠、排水、退耕、产业八配套 , 形成集生物、工程、农业、技术、管护于一体的综合整治体系 。同时 , 延安市还不断健全制度 , 规范管理 , 并加强科研 , 做到了示范引领 。延安市紧紧围绕“增良田” , 采取打坝淤地、梯田修筑等措施 , 增加耕地数量 , 提高耕地质量 。延安市探索开展了修复整治型、配套完善型、开发补充型、综合整治型等四种类型的沟道整治 , 实施了拦洪坝淤地坝骨干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措施 , 修复整治冲垮、废弃坝地和川道地 , 完善田、坝、渠、路、林等基础设施 , 并进行了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 , 建设了高标准农田 。经过近10年的奋斗 , 延安市治沟造地197个子项目共完成建设规模55.48万亩 , 建成高标准农田42.42万亩 , 新增耕地11.77万亩 。治理后的耕地亩产增加100到200公斤 , 年增产粮食4万吨以上 , 既保障了粮食安全 , 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土地资源 。延安市紧紧围绕“惠民生” , 通过改善生产条件 ,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助推乡村振兴 。为保证退耕还林政策顺利推行 , 确保农村人口人均2亩高标准农田 , 从2000年开始 , 延安市坚持大搞基本农田建设 , 累计新建或改造基本口粮田210万亩 , 使全市农民人均基本口粮田达到2亩以上 。延安市将退耕还林、治沟造地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 实施移民搬迁、助力脱贫攻坚 。把居住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落后的农户 , 逐步搬迁到“有田、有水、有路”的地方 , 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 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2年以来 , 延安市建成400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300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0万亩干果基地、5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800万头家畜养殖基地 , 农村经济逐步向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化农业转变 。尤其是推行“三变”政策后 , 仅治沟造地项目区就流转土地10余万亩 , 探索形成旱地改水田实现“一川稻田绿 , 万顷碧波流”的南泥湾休闲旅游模式、“专业大户+农户”发展产业奔小康的“党畔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蔬菜满园四季青 , 瓜果飘香又一年”的安塞徐坪模式等 , 成功跳出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 越牧越荒、越荒越牧”恶性循环怪圈 。2019年 , 延安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整体脱贫 。经验启示 只有坚持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 , 才能取得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成效 。只有遵循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 , 综合考虑山、水、林、草等自然生态各要素 , 综合采取工程、生物、技术等多种措施 , 统筹实施山上山下、流域上下游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 才能取得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延安市生态保护修复经历了从单一治山治水到综合措施 , 从整治为主到预防为主兼顾整治 , 从单纯强调整治现状到关注长期可持续性转变的演变过程 , 形成了“山上退耕还林保生态 , 山下治沟造地惠民生”的生态保护系统修复模式 。实践证明 , 这种模式既修复、保护了生态 , 又增加了高标准耕地 , 保证了群众收益 , 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 , 才能取得生态修复多方共赢 。绿色发展 , 必须坚持绿色惠民 , 让群众分享“绿色福利” 。延安市退耕还林和治沟造地不仅成为一项生态保护工程 , 更成为一项惠民工程 。市委、市政府把退耕还林、治沟造地工程建设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 通过治沟造地和复垦废旧村庄宅基地 , 增加了耕地;通过配套农田基础设施 , 提高了耕地质量 , 建设了高标准农田 。同时 , 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 , 发展生态产业、提高经济作物产值等宏观布局 ,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减轻整体环境压力 , 从而解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 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多方共赢 。只有坚持久久为功抓落实 , 才能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 。退耕还林20多年来 , 延安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经过多次调整 , 但始终咬紧生态建设不放松 ,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不动摇 , 一任接着一任干 , 一张蓝图绘到底 。各级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以“功成不必在我” , 但“功成一定有我”的胸襟和担当 , 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 克服重重困难 , 集中人力物力 , 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 , 并同步开展大规模治沟造地重大工程建设 , 弛而不息 , 久久为功 , 推动了延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