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人之私 档案春秋︱孤岛烽火中的合众图书馆( 四 )


1939年7月,顾一家来到上海,住在图书馆的筹建处,这是拉非德路614号沿路的一栋居民楼。楼下是办公室,楼上是书库和家庭住宅。顾到上海后,浙江兴业银行的创始人之一说,当账本一封又一封送来时,顾自告奋勇说:“我能行。”。于是,从第二天起,顾就去了姜在的寓所,在那里他盖好了草堂藏品的章,盖了一部分之后,将它们送到了。这项工作几天没有完成。没想到,蒋易死于伤寒,留下十多箱珍本留给后人保管。后来“文化大革命”中,都被造反派当废纸卖了。所有的书都进了废纸店,作为灵魂纸被送到纸厂,没有一本幸存!

叶景奎
“孤岛”矗立“合众”
1939年8月,顾起草的《关于建立联合图书馆的意见》经张、叶修起草后通过。同时,叶景奎在浦市路古坝路购买了一处空场地用于建设该建筑。这座“凸”形建筑是由著名建筑师陈至设计的。图书馆叫什么名字?当时,上海已经有了以其创始人命名的图书馆,如“虹影图书馆”和“明府图书馆”。叶景奎强烈不同意。他认为图书馆要依靠群众的力量,让群众知道,这样才能长久,不要把图书馆当成一家一姓的东西。他提议用“何忠”作为博物馆的名字,取“让一切变得更容易”的意思。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在展馆旁边建一个小楼作为公寓,和展馆做一个合同,租期25年。他说:“以前,我是主人,书是客人。这本书归博物馆所有,土地也归博物馆所有。我租图书馆的地,一边看图书馆的书,书是主客我是客,等于寄生在书上。”从此,他自称“书寄生”。
“合众”矗立于抗战烽烟下的上海“孤岛”,其意义恐怕已超出文化的范畴。
叶景奎于1949年4月因心脏病发作去世。1953年6月,经张元济、陈叔同提议,联合图书馆捐建全国,更名为“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当时有书籍25万册,拓本1.5万种。1957年,图书馆扩建,次年并入上海图书馆。“何忠”的原址一直是长乐路图书馆,专门收藏古籍等历史文献,直到新淮海中路建成。现为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图书馆期刊编辑部。隔壁长乐路752号的“书室”公寓里挂着“叶景奎故居”的牌子,以纪念创办“何忠”的银行家的不朽生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