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建设不再是主流高校纷纷投入的课程建设
2013年,清华和上海交大率先搭建了各自的两个平台。2014年和2015年,部分学校相继搭建了自己或联合的平台,如深圳大学精品课程联盟在线。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首先,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平台的运营和维护是一所学校无法支撑的,小平台在吸引流量方面没有太大优势。所以现在大家都转向国内更大的平台,比如中国大学恋爱课程的平台MOOC。
目前高校主要注重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要求开设2门万门精品课程。300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已经进行了两年,还有两年时间。作为本科教学中几个可衡量的指标,高校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普遍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建设课程。
学校已经意识到,海量开放在线课程不是校外教育,而海量开放在线课程是大学教学在互联网上的体现,是校园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此外,海量开放在线课程的设计、制作、运营过程,培养了师资,磨练了教学设计,打造了一批好课程,对校园课堂教学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是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各界、学校主管部门、教师甚至学生对海量开放在线课程仍有许多不正确的理解。例如,海量开放在线课程等同于公开课,海量开放在线课程等同于讲座视频,海量开放在线课程被视为课堂教学过程的视频记录。老师和学生往往把听课当作学习的唯一过程,忽视了讨论、实践和测试在学习新知识中的作用。目前,海量开放在线课程的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线的教学过程,自2012年Coursera成立以来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海量开放在线课程评价系统的功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国内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未来:不限于线下转移
海量开放在线课程中的课程建设,过去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现在已经进入了从无到有再到好的阶段。国外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课程建设主要由两个因素驱动。一个是需求,感觉这门课会有很多考生,所以就做了;第二,兴趣,老师觉得这个内容有意思,就做了。因此,课程之间很难形成系统性。
在国内的课程建设中,主要是老师把自己的课带到网上,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个人兴趣。翁凯介绍,我们最近正在推进的是希望一些高校能够系统地建设海量的开放在线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相信在双万计划后两个7000课程的吸引下,有远见的高校会看到这个需求,主动投入建设。
至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深度,目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不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普遍的做法是照搬线下教学设计。国外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出现这一问题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们认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面向社会的,因此更容易复制离线教学设计。比如Coursera创始人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课程与他在斯坦福校园的内容在海量开放在线课程上完全不同,难度和深度相差甚远;另外,北美的教学习惯很好有。老师不像在中国那样面面俱到。他们想让你告诉你你所拥有的一切。他们只在课堂上谈论老师想谈论的话题。他认为必须由他来讲,剩下的你需要自己学。这种教学习惯的差异,让中国学生很难学习北美课程。
翁凯介绍,在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平台上更新课程内容的频率由教师自己控制,平台上通常没有强制性规定。课程一般每周发布一次,也有每周两次的情况。但是,学生对更新频率有不同的要求。通常在校学生之间会有很多提醒,因为他们在学校的课程进度无法与海量开放的在线课程保持一致,所以他们会想要更多的后期内容。但是对于工作过的人来说,他们会觉得一周的内容比较多,作业也不一定能及时完成,所以不会那么紧张更新。我自己做的时候,一般每周两个课时,拍摄和编辑内容需要8个小时,最后形成视频大概需要60分钟。当课程开始时,每周大约需要两个小时来发布公告和回答讨论区的问题。线下课一周两节课,整理课件、发布课件、作业大概需要30分钟,处理作业大概需要2个小时,其实不如线上。
推荐阅读
- 爱心义诊“进家门”!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方浜村贴心服务暖民心
- 连烧数月难寻因 河南小伙肺毁损 医生耗时一个月摸到发烧“开关”小伙写千字长文妙语连珠谢医护
- 常敲“一氧化碳中毒”警钟 科学防范 温暖过冬
- 博爱县月山镇:凝心聚力改善人居环境 村庄“旧貌换新颜”
-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外”兼并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 夫妻“小别重逢”过后,男人会有这两个表现
- 新冠肺炎患者集中康复出院 “白衣战士”画新作:“相信阳光离我们不远了”
- 新春走基层丨杨国贵:“养牛倌”走上致富路
- 信阳浉河区:宜居环境助力幸福生活“节节高”
- 只想躺平?您可能是病了!“工作倦怠”正式成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