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结直肠癌治疗新格局,共赴精准医疗新未来

AUTUMN
赏一轮明月
导语:结直肠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 , 给社会、经济、医疗等多方面造成了严重负担 。靶向、免疫治疗的问世 , 为结直肠癌诊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 结直肠癌诊疗也已跨入精准医疗的大范畴 。《中国医学论坛报》有幸邀请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维佳教授 , 纵览结直肠癌领域治疗发展、探讨结直肠癌精准治疗价值 , 本文将访谈内容总结如下 , 供读者交流 。
专家简历
打开结直肠癌治疗新格局,共赴精准医疗新未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方维佳教授
浙大一院主任医师 , 博导
肿瘤内科(三)主任
香港大学访问学者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及继教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肝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胆道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胰腺肿瘤学组委员
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肝胆分会常务委员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中文版编委
Annals of Oncology 中文版编委
免疫靶标 , 引导结直肠癌诊疗新时代
免疫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 以PD-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在黑色素瘤、肺癌、食道癌等多癌种治疗中已取得令人惊艳的疗效 , 成为现如今肿瘤治疗研究的一大热点方向 。近年来 , 免疫治疗药物逐渐从后线治疗向前线治疗进军 。既往被认为在胃癌领域不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疗效的免疫治疗 , 现如今也已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承担了重要角色 。结直肠癌治疗已逐渐完善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 , 涉及到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各个领域 。然而 , 相较于其他癌肿 , 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仍然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 。
回顾已发表的KEYNOTE-177和CHECKMATE系列研究 , 不难发现 ,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应具备针对性和选择性 。结直肠癌患者可大致分为微卫星稳定(MSS)型和微卫星不稳定(MSI-H)型两种类别 , 其中MSS型患者占绝大多数且免疫治疗效果差 。既往公认的观点是MSI-H型结直肠癌患者应用免疫治疗效果更佳 , 但REGONIVO研究进一步显示MSS型患者联合瑞戈非尼后也能够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结直肠癌一线三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最大可达80%-90%的治疗有效率 , 但二线化疗的疗效相对较差 。结直肠癌患者体量大、二线疗效需求高 , 因此在后线治疗中对免疫药物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目前其他癌种开展的免疫治疗相关研究均与分子靶标有密切联系 , 未来可以考虑在结直肠癌领域结合二代测序等深度测序手段 , 探索和挖掘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切实获益人群 , 推动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领域的发展 , 进一步完善结直肠癌MDT诊疗模式 , 惠及更多患者 。
精准免疫 , 再探结直肠癌治疗新领域
人体基因组存在很多短串联重复序列区域 , 这些重复DNA区域被称为“微卫星” 。“微卫星”区域复制过程中易于滑动而出现碱基错配 。MMR系统的角色是识别碱基错配并将错配的碱基对进行剪切 , 然后合成新链进行修复 。当MMR系统出现异常时可引起dMMR , 使机体无法对“微卫星”复制错误进行识别和修复而造成MSI , 导致移码突变、引起肿瘤相关基因出现异常 , 进而诱导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如上所述 , MSI-H型占结直肠癌患者比例不足5% , 但在庞大的患病基数下 , MSI-H型患者的数量仍然不可小觑 。
MSI-H是II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良好的预测因子 , 同时也是II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氟尿嘧啶类单药辅助化疗不良预后的标志 。目前 , 各大指南均推荐所有结直肠癌患者应进行MSI检测 。II期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的高危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低(除外dMMR)、分期为T4期、淋巴结检出<12枚、侵犯脉管或神经、合并肠梗阻或穿孔、切缘阳性或可疑阳性 。由于缺乏临床研究数据 , MSI-H合并高危因素的II期结直肠癌患者 , 其辅助化疗决策尚有争议 。但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的推进仍需要建立在更多规范的临床研究所产生的数据之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