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信条》海报
电影《信条》因其烧脑难懂,成功制造了影城复工以来的第一个现象级话题。据说从影院出来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倒着走,因为大家普遍找不到北。
论起电影,《信条》不是第一个难懂的,也不是最难懂的,为什么观众都跟它较劲?
看“懂”,对一件艺术作品来说,重要吗?不重要吗?一道题不会做,是题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
要不要假装看懂了《信条》?
你可能并没走进影院看这部影片,但多半在朋友圈里看到过关于这片子看不懂的议论。作为漫长的影城休眠期内观众最期待的影片之一,大家猜到了《信条》会有智商门槛,但没猜到门槛会这么高。
据说国外有影评这样评价:“这部电影讨论了许多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叙事节奏又极快。以至于如果有观众试图理解它,或许会得脑动脉瘤。”
《信条》依然是一部典型的诺兰电影,对路人影迷极度不友好。但很多自认为是在诺兰影迷圈子里的人,这次也忍不住要反水,毕竟没多少人喜欢“我难道是个傻子?”的感觉。
大多数人在看完电影后的反应是:我为什么要浪费宝贵的两个小时,来看这部不仅没看懂、甚至都不知道哪里没看懂的电影?
以及人们的整个观影过程心路历程基本是:这是正向还是逆向的主角?怎么突然跳到了这里?我为什么还坐在这儿?看完电影后去吃点什么?太好了终于完了!
从片名来看,“信条”走的就是高冷俯视路线。简单来说,它是这样的:
幼儿园版:该片讲述了一名特工,在经过组织严密训练之后,被派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最终在搭档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任务并拯救了世界。
高中版:主角在一场任务中死亡,但实际上是假死,被赋予新的更大的任务。主角小分队利用逆时间完成了任务,毁掉了萨特手中的时间炸弹,最终阻止了人类世界在逆时间中灭亡。
霍金版:未来社会充分利用符合系统宏观状态的所有可能微观状态总数的函数(也就是熵)的特性,人和事物可以在熵增和熵减之间来回切换,“祖父悖论”更极大方便了人们改变事情发展方向。人类历史存在两个独立的世界,现在和未来互为镜像,这两个世界都合理,因为时间是个巨大的钳形。
佛祖版:一切已经发生,将必然发生,并且一定发生了;别试着去理解它,去感受它。
所以有没有必要假装看懂了《信条》,取决于谈话对象:对方是路人观众,可以就幼儿园版进行交流;对方是职业诺兰粉/物理博士后/哲学仁波切,就直接上佛祖版。相信谈话都能进行下去。
而且就算实在看不懂也完全没必要心虚,就像那个著名的表情包——爱因斯坦慈祥地露出蒙娜丽莎般的微笑:“有的中国同学妄图一晚上掌握我的知识,不能让他得逞。”
别说基础薄弱如你我,就是主演约翰和帕丁森本人,也表示完全看不懂:台词都背得很溜,但不理解说的啥。他俩是一边稀里糊涂拍摄、一边听诺兰亲自不停讲解,才完成了任务。
那么,坐在电影院才两个半小时的我们看得一脸蒙圈,又有什么丢人的?
诺兰和他的朋友们
当今导演粉的鄙视链上,诺兰粉绝对站在头部位置。诺兰是许多人心中的现役最佳导演,一个既大众化又不至通俗、既有独到个性又不至太装的、恰到好处的存在。像王小波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一样,是否喜欢诺兰的作品,也能让影迷们判断出对方是否同类。
一个诺兰的粉丝,通常是不易流俗、爱动点脑筋、有点独立思想、对电影艺术报有点情怀而且有点传统恋旧的人。只是《信条》这次有点玩大了,直接把这个圈子提高到了门萨俱乐部的水准。
推荐阅读
- 【早安】当你开始奔跑起来,随之…
- 为了孩子,不离婚是正确的选择吗?
- 当你讨好、认错时,会造成两方面的负面影响
- 当你表达很强时,你会“迫切地需要别人的回应”
-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上了喜欢自己的人?
- 当你开始奋发图强 积极向上 眼里有自己 心里有目标……
- 当你在某段关系中被放弃时,可以惋惜,也可以自省
- 当你不再以此为标准找伴侣时,说明你成熟了
- 当你觉得孤独时,说明你独立了
- 请看着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