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次被捕却都无罪释放,揭秘“灰寡妇”玛丽·卡尔顿,传奇的经历
17世纪伦敦最大的危险,不是瘟疫或泰晤士河被污染的水,而是“灰寡妇”玛丽·卡尔顿(Mary Carleton),她成功地敲诈了伦敦最富有的男人十多年 。玛丽·卡尔顿甚至还假扮成德国公主并多次成功越狱,甚至让法官和陪审团相信,她的丈夫才是真正的骗子 。
【数次被捕却都无罪释放,揭秘“灰寡妇”玛丽·卡尔顿,传奇的经历】玛丽·卡尔顿和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黑寡妇一样狡猾,只不过她并没有杀害自己的丈夫,只是偷了他们的钱 。就像那些通过诱惑获得权力的女人一样,玛丽·卡尔顿用她的美貌和智慧来欺骗男人,让他们相信她是一个富有的处女 。一旦她诱捕到一个受害者,就会偷走他所有的钱,然后消失 。而玛丽·卡尔顿的阴谋事件,包括伪造珠宝,伪造信件,以及一大堆的表演 。
从监狱越狱后,玛丽·卡尔顿去了科隆,将自己改造成一个德国公主
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玛丽·卡尔顿因为重婚罪而被关进了监狱,这是因为她抛弃了她的第一个丈夫,并嫁给了一个富有的外科医生 。但在被判无罪得以离开监狱后,玛丽决定离开英国前往科隆 。虽然玛丽已经是一个罪犯了,但是德国给了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这一切都始于她与一个年龄大得多的德国贵族的风流韵事 。
当时玛丽的情人很慷慨,给了她“几颗珍贵的珠宝”,“一条金项链”和“大笔的钱” 。但当他要求与她结婚时,玛丽却带着礼物和钱逃跑了 。在离开的几年后,玛丽决定回到伦敦,在那里她将假扮成一位德国公主 。
玛丽·卡尔顿愚弄了所有人,让他们以为她是德国公主
1663年,玛丽·卡尔顿就有过一些犯罪记录,但她还是绝对不能错过返回伦敦的机会 。在有了德国贵族情人的财富后,玛丽得以体面地回来 。
玛丽用她的财富,使人们误以为她是德国公主 。并且多亏了一些精心准备的眼泪,玛丽能够很容易地说服伦敦的富有阶级,她是来自科隆的贫穷的、孤儿范沃尔威公主 。在她的故事中,她逃到伦敦是为了逃避一个占有欲很强的情人 。通过展示她从德国偷来的珠宝,以及伪造的国外信件,玛丽让大家相信,她是一位真正的公主 。随后玛丽利用伪装,找到了她的第三任丈夫,约翰·卡尔顿(John Carelton) 。
玛丽的阴谋因为一封匿名信,而被揭穿
玛丽用信件欺骗人们,让他们以为她被盗的身份是真实的 。但在玛丽乔装成德国公主嫁给约翰·卡尔顿后,一封匿名信几乎毁了她现有的生活 。显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玛丽的伪装 。但她丈夫收到一封匿名信,揭发玛丽的真实身份 。上面写着:“她已经在我们肯特郡嫁给了好几个男人,然后带着所有能得到的钱财,溜之大吉了 。”
约翰·卡尔顿读了信后勃然大怒,马上叫人把玛丽逮捕了 。而这是她第二次因重婚罪被关进监狱 。
玛丽·卡尔顿因指控第三任丈夫对她说谎,而逃脱了惩罚
当玛丽·卡尔顿第二次因重婚罪入狱时,她似乎不太可能再逃跑了 。但玛丽很狡猾,她想出了一个辩护方案,最终赢得了法庭的支持,并让她在伦敦成名 。
在匿名信揭露玛丽有重婚罪后,她的丈夫约翰·卡尔顿把她送进了监狱 。但是当她在监狱里的时候,玛丽开始指责约翰·卡尔顿对她撒谎 。玛丽没有承认她的骗局,而是指责约翰·卡尔顿假装自己是一个富有的贵族,甚至控告他没有像他承诺的那样富有 。
在审判中,玛丽不认罪,并对约翰·卡尔顿说:“你欺骗了我,我也欺骗了你 。”你告诉我你是一个勋爵,我告诉你我是一个公主;所以我觉得我很适合你!”她在审判中嘲笑她的丈夫,而这一行为竟说服了陪审团释放玛丽 。
玛丽甚至主演了一部关于她生活的戏剧
玛丽·卡尔顿并不羞于抛头露面 。在她第二次因嫁给约翰·卡尔顿而出狱后,她立刻出名了 。就连日记作家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也拜访了玛丽,并钦佩她的“智慧和精神” 。最后,玛丽利用她的名气冒险进入了剧院发展事业,甚至主演了一部以她自己的生活为原型的戏剧《德国公主》 。正如玛丽在角色中所说:“你认为我是一个大胆的骗子……你们谁不是呢?”
玛丽作为演员的转变非常的成功,以至于男人们开始争先恐后地关注她 。于是她收到了很大贵重的礼物、珠宝和金钱 。并最终嫁给了她的一个追求者,但还是改不了以前的生活习惯,于是不出所料,她在他酩酊大醉的时候,带着他所有的钱又跑掉了 。
玛丽假装是一个富有的处女,而男人们都上当了
关于玛丽·卡尔顿的外貌描述只有一种,见过她的人说:“她胸部丰满,外表优雅,还能流利地说好几种语言 。”毫无疑问,玛丽还是很有魅力的 。同时,她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演员,能够骗过几十个男人,甚至是一些女人,而她的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团 。
二十多岁的时候,玛丽·卡尔顿已经结过四次婚了,她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富有的处女继承人,并以德国公主的身份重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声称自己是为了逃避一个她的父亲想让她嫁给的追求者 。而这个故事也吸引了几个新的求婚者,随后玛丽立即抢劫并抛弃了他们 。
灰寡妇的第一次婚姻,似乎完全正常
玛丽·卡尔顿根本没有贵族背景 。她出生在坎特伯雷,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手 。玛丽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名叫托马斯·斯特德曼的鞋匠,但这段婚姻并不美满 。玛丽后来生了两个孩子,但都夭折了 。根据一本写于18世纪的罪犯传记《纽盖特日历》,玛丽的不快乐是因为她的丈夫并不富有 。他无法“让她过上她一直想要的奢华生活”,所以玛丽逃走了 。
后来玛丽没有与第一任丈夫和解,而是决定再婚 。这一次,她选择了多佛的一名外科医生,但玛丽的第二次非法婚姻很快被当局发现,随后就被逮捕了 。在第一次审判中,玛丽得以逃脱惩罚,因为法庭无法证明她是重婚者 。
玛丽精心策划的阴谋,还涉及伪造信件
玛丽·卡尔顿成名后,她却仍然用伪装来欺骗伦敦的男人给她钱 。她最受欢迎的伪装之一是一个富有的处女继承人 。为了让男人相信她很富有,玛丽让一个同伙给她寄去了一些关于她的家庭和他们财富的故事 。
有一次,玛丽利用了一个好管闲事的女房东 。女房东发现了这些信,并立即撮合玛丽和她的侄子,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圈套 。随后玛丽利用这个机会,安排了一封谎称她哥哥已经去世的新信,给她留下了一大笔遗产 。据说是因为钱,玛丽的父亲想让她嫁给一个她讨厌的人 。而玛丽的新情人,房东太太的侄子,立即向她求婚 。最终玛丽偷了他所有的钱,让他伤心欲绝 。
与典型的黑寡妇不同,玛丽·卡尔顿并没有等待她的丈夫死去
玛丽·卡尔顿获得了“灰寡妇”的绰号,因为她根本就不是寡妇——因为她没有等到丈夫去世后才再婚 。事实上,谁也不知道玛丽欺骗了多少男人娶她,随后偷了他们的钱逃跑 。这些人可能因为太尴尬而不敢说出他们的故事,但是玛丽还是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诱捕和抢劫伦敦的富人,才最终再次被当局抓获 。
灰寡妇并非孤军奋战
玛丽·卡尔顿并不是一个人在工作 。她有很多帮凶,包括一个帮她偷钱的女佣,伪造关于她假富裕家庭信件的朋友,以及玛丽在科隆出卖的女房东 。那个女房东在帮助玛丽骗取那个想娶她的德国富翁的钱财,随后又在他求婚时,玛丽哄骗房东太太,赶去给她租了一辆马车 。
女房东一离开,玛丽就打开装着德国人送给她礼物的箱子,她本打算和女房东分享这些礼物 。但是玛丽“这次下定决心要独占所有的战利品”,所以她偷走了它,跑回了英国 。不出所料,像玛丽·卡尔顿这样的骗子,实际上不是个很好的犯罪搭档 。
灰寡妇树敌众多
玛丽·卡尔顿总是以富人为目标 。当她偷了他们的钱,并拒绝他们的浪漫追求时,这些男人常常怀有怨恨和愤怒 。而给玛丽的第三任丈夫约翰·卡尔顿(John Carleton)寄匿名信的人,可能就是这些人之一 。以前的追求者揭露了她的口是心非,约翰·卡尔顿大为光火 。之后他出版的小册子,称她为“两条腿的怪物”和“坎特伯雷德国人” 。
因为伦敦没有大到足以让玛丽继续从同一群人那里偷东西,以至于一个侦探在寻找另一个小偷时认出了她,并把她关进了监狱 。
玛丽·卡尔顿曾多次入狱,但她一直都能出狱
玛丽·卡尔顿第一次触犯该法律,是在1658年 。那时她刚刚离开她的第一个丈夫,嫁给了第二个丈夫 。在17世纪,重婚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由于合法离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玛丽·卡尔顿当然不是第一个因重婚罪被捕的人 。
但要证明重婚是出了名的困难 。当玛丽在1658年被捕时,她被无罪释放,因为她的第一任丈夫,一个鞋匠,没有出现在法庭上 。在伦敦的时候,玛丽决定第三次结婚,却再次因为证据不足而被无罪释放 。如果玛丽前两次与法律的接触,让她相信她可以逃脱法律的任何惩罚,那么她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错了 。
她被驱逐到牙买加,但这并没有完全阻止灰寡妇
玛丽·卡尔顿偷窃伦敦富人的钱财多年后,因偷银大酒杯而被捕 。这一次,她逃脱不了惩罚了 。玛丽被判有罪并被判处死刑 。但是玛丽很幸运,判决被减刑为驱逐出境 。于是她被驱逐坐船去了英国殖民地牙买加 。
也许玛丽从当时住在牙买加的真正的摩根船长那里,学到了一两招 。在牙买加呆了两年后,她再次回到英国,假装成一个富有的女继承人 。在她最后一次被抓之前,她从一个有钱的药剂师那里,偷了三百多英镑 。
逃离牙买加是一项严重的罪行,于是玛丽·卡尔顿被判处绞刑 。1673年1月22日,玛丽被处决 。她从几十个地方偷东西,骗得伦敦相信她是一位公主,但最终,玛丽·卡尔顿还是无法逃脱审判 。
推荐阅读
- 侄子意图谋反,却被朱元璋幽禁至死,200年后,十一世孙成功称帝
- 蒋介石麾下的花将军杨文瑔:打仗勇猛却留恋花丛,被俘后拒不悔改
- 她19岁嫁66皇帝,虽日夜受宠,但却没给皇帝生下一个子嗣
- 诸葛亮认为必须占荆州,庞统却说荆州要不得,两人水平立见高下
- 她是乾隆选秀入宫的第一位妃子,出身名门,却做了46年的常在
- 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才貌双全官居丞相,却沦为他人玩物不得善终
- 火烧藤甲兵!为何诸葛亮大胜却泪流满面?
- 害死曹昂、典伟!被曹丕痛恨曹操却坚持重用这名大将
- 他被诸葛亮视为蜀国的未来、自己的接班人剿匪时却战死
- 为什么通胀超标 美联储却在加息上如此惊人的“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