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偏“娘炮”现象,多元的审美需要德艺的底线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陈根
在娱乐圈风暴背景下,8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工作者教育管理和道德建设的通知》,并组织了会谈 。会议特别提到了娱乐圈“娘炮形象”的不良现象,提出纠偏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方向 。官方对“娘炮形象”的批判立时引起争论 。
9月2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违背公序良俗、言行失德失范等人员坚决不用,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 。自此,官方正式定调 。
但是,定调却不意味着争议的消失,人们对于“娘炮”,依然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有观点认为,男人娘里娘气,没有男子气概,是离经叛道,不应被允许 。也有观点认为,如今正处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是多姿多彩的,社会对它应该是包容,而非厌恶 。究竟如何看待娘炮?多元的审美又需要怎样的底线?
娘炮的诞生“娘炮”一词最早来源于2007 年台湾热播的电视剧《我要变成硬柿子》 。台湾的一部偶像剧中,因为男主角的性格软弱、胆小,而被女主角吐槽为“娘炮” 。随后,“娘炮”一词流传开来,渐指女性化的男人 。
从词源上来看,“娘”字本义为少女,最早在《玉篇·女部》中的解释为“少女之号”,后被引申为母亲或妇女 。在形、色上,“娘炮”被定义为偏柔美的长相,强调形象的阴柔化 。并且,“娘炮”在性格、行为等方面也被认为表现出女性化气质,包括妆容浓重、衣着妖艳、精致甜美等 。
从历史角度来看,恐怕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娘炮”这种“非常人类”,其特征具体表现在性征、性取向、心理、性格和穿着打扮等许多方面 。比如,古代的潘安、卫玢,玉树临风,清秀俊朗,行为上爱翘兰花指,热爱打扮,说话细声细气 。
事实上,如果从多元审美的角度,“娘炮”作为一种中性化性别的存在,本是无可厚非的 。艺术和美学领域甚至对“娘炮”报以很宽容甚至“欣赏"”态度,“娘炮”中也不乏大文豪、大艺术家,古今中外的一些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许多非常美好动人的“娘炮”形象 。
究其原因,性别气质也是社会建构的 。长期以来,为确保父权制的合法性被社会广泛接受,形成了以阳刚、血性、担当等为核心的霸权男性气质,使得男性处于霸权地位,女性处于从属地位 。
于是,在父权制影响下,阳刚、血性、担当等关键词成了霸权男性气质的主要成分和男性角色的应然标签,而阴柔派画风的“娘炮”则与其格格不入 。显然,所谓男性阳刚,女性阴柔,都是社会性别刻板文化的产物,并不能反映男女生活真实的存在,“娘炮”反而成为多元审美对社会建构的解构 。
然而,随着“娘炮”一词走红网络,早期在网络中被人们赋予男性阴柔化的含义成为潜在模因 。借着越来越多男明星“涂脂抹粉”、“描眉画眼”开始受到大众抨击,引发关注,并形成具体的信息内容,在受众间不断复制、传播 。“娘炮”作为一个网络热测在感情色彩,开始由最初的中性转为贬义为主 。
并且,在多因素的影响下,娱乐圈男明星越来越朝缺乏男性气质,如娘娘腔、矫揉造作等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娘炮”现象一度成为舆论热点,主流媒体以及社会针对“偏向女子气的男性”的蔑视和指责,构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娘炮羞辱”风潮 。
杜绝“娘炮”背后如上所述,从多元审美的角度,“娘炮”作为一种中性化性别的存在,本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随着“娘炮”包涵矮化、贬低、鄙夷和侮辱的霸凌思想,对于“娘炮”的争议和抨击甚嚣尘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也变成了杜绝一种畸形的发展 。
从“娘炮”的打造来看,由于粉丝经济的存在和女性独立性增长带来的需求增加,娱乐公司能够轻易地察觉到市场中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借机把男艺人作为商品包装成女性心目中期盼的人物设定,比如清秀、精致、柔美 。
娱乐公司并不能够百分百寻找到本身实力不俗且有具备女性喜欢人设的明星,于是逆其道而行之,先制造出实力一般、人设符合的“娘炮”明星产品快速打入市场,成为她们的“爱豆” 。随后,自然而然就会迅速地吸引大批女粉丝,成为自带流量的明星,进而形成演艺市场资本运作的“商品” 。
【纠偏“娘炮”现象,多元的审美需要德艺的底线】娱乐公司则会通过买“水军”、买“热搜”等各种网络手段来增加艺人知名度,一旦获得了“流量”就尽可能的接商演、代言、上综艺节目 。再加上年轻艺人自身逐利和爆红的想法,在资本运作“速成”的影响下,“娘炮”明星的产业链由此而生,日益壮大 。
于是,一方面,“娘炮”明星艺人实质上是作为“商品”投向市场,他们的出现是带有目的性的资本运作结果,并非人们所期盼的实力使然 。“娘炮”明星的商业化的运作以利益为本,导致其定位和人设越来越哗众取宠,只为自己争名夺利而忽视业务能力急于求成、一夜爆红,缺乏磨炼自己的演技和能力 。
长此以往,文化不成文化,倒成了一场无厘头的资本狂欢 。显然,颜值固然很重要,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才华和人品才可以成为常青树 。一栋大厦没有了坚实的地基势必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口舌之战终究不如一部好作品赢得的好口碑更有说服力 。
另一方面,偶像崇拜本身就是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地位交集的呈现 。然而,在当前社会形成“颜值即是正义”的怪圈背后,正反应了社会价值观的分歧 。曾经在全国风靡的军人崇拜热潮让无数青年热血沸腾,国家对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又引发了大量的青少年励志去做科学家 。而在当前,人们看到最多的可能是未成年人立志于去做网红、当明星 。
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的“娘炮”形象的反差之下,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分配出现了有违社会公平有序发展的倾向,在成熟社会体系中做出较大贡献且不可或缺的社会精英群体,如科学家、教师、医生,却在社会分配中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由此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偏误 。
这两方面的合力进一步导致的结果,就是市场化和资本化运营的媒体,对流量和估值等资本市场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社会价值的追求,甚至权威媒体都成为“娘炮”文化传播的盲从者 。
媒体平台对流量和估值等资本市场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社会价值的追求,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娘炮”明星借助媒体平台对青少年形成更大的影响力,更容易助力饭圈的形成 。当一整个社会都对“娘炮”明星趋之若鹜时,这就不是“娘炮”自身的问题,而是整个媒体业界逐利行为的病态结果 。
“娘炮”本来作为一种审美现象存在着,是中性的,且值得包容的 。正如大自然是千姿百态的,一个健康的社会也应有多层次多类别的审美取向 。但同时,审美作为具有强烈社会性的活动,无疑是需要引导的 。世间万物都需遵循一个度,过犹而不及,即便是娱乐圈也只是社会百行中的一行 。从艺先修德,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
推荐阅读
- 社交越来越方便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反而和老朋友“失联”了?
- 蔚来最“大”,理想最“赚”,小鹏最“狠”:新造车依然很“亏”
- “双减”之下,有道能否借多元化转型顺利“翻篇”?
- “被消失”的辛巴
- 什么样的演员是“塑料演员”?
- “38元酱大骨”迎来关店潮,消费者“猛揭”3大套路,难怪会倒闭
- “4类人”停止交社保,2021年“新规”之下,交了也是白花钱
- 高晓松从阿里离职,阿里大文娱告别“矮大紧”
- “葡萄界爱马仕”跌落神坛?从每斤 300 元跌至 10 元
- 网红餐饮品牌成食品安全重灾区:“胖哥俩”被立案调查,奈雪的茶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