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青年男女是怎样爱情成家的,为啥说爸爸妈妈在,家就在

八十年代的青年男女是怎么恋爱成家的,为啥说父母在,家就在前些年我出门当背包客,在一家酒店登记住宿的时候,我前头排了一个小男生,满脸的青春痘,绝对没超过19岁,在那儿开钟点房 。
而在酒店大门外头,有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儿,同样是一脸的稚气,只是作为女孩子保养得好,没啥青春痘 。
后来我们一个电梯上的楼,电梯里就我们仨人儿,看着这俩孩子含情脉脉、干柴烈火,我不禁叹道: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儿了,搁我像你们你这岁数的时候,要像你们这么做呀,弄不好就是流氓罪,就算不判上二年,一个生活作风问题的帽子往脑袋上一扣,这辈子招工就业,当兵上学,全受影响 。
我羡慕你们,我祝福你们,我……哎……别走啊,听我老人家把话说完啊 。
得,忆苦思甜没完呢,让人骂神经病了 。
也罢,咱们就说说那时候年轻人是怎么成家立业的吧 。
现在的孩子们从学校一毕业,一般就跑出去打工了,有的连工都不打,直接开直播旅游,玩儿够了才说找工作稳定下来的话 。
可八十年代的时候敢这么干的人可少,而且社会大环境也不允许啊,尤其是父母在厂矿工作的,一般都能想想办法,把子女都弄到厂矿里头来,所以那时候一家人七八口子都在一个厂里上班是很寻常的事儿 。
如果一来,很多事儿就开始家族化了,包括恋爱结婚 。
而在没恋爱之前,子女参加了工作,那么子女的工资是要上交父母,打到家庭这个大盘子里的,而父母返还子女的零花钱,一般也不多 。
后来各车间有了奖金,有些聪明的子女为了受伤宽敞点儿,就想方设法地把这笔奖金也瞒下来,不过一家子都在一个厂,就算不在一个车间,很多事儿也瞒不过的,为此也产生过不少家庭矛盾 。
但是做父母的还是坚持工资统管(一般是母亲管,父亲也是工资奖金全交了一辈子,自己就留点儿烟钱),给出的理由是年轻人手倡,自己存不住钱,爹妈也不是要孩子的钱,是帮孩子存着 。
这个道理在当时是百分百说得通的,那时候工资都不高,除了工资,基本也没啥额外收入,而做工人的在外头做私活捞外快始于不正之风,轻则批评,重则处分 。所以不靠着节俭存款,以后遇到大事儿的时候,比如结婚,可拿不出钱来 。
子女结婚的时候,做父母的当然要帮着操办,这个时候,除了之前帮子女存的工资之外,父母还会从自己的积蓄里拿一部分钱出来贴补;
结婚后,子女当然就去过自己的小日子了,工资也不再上交,而是交给媳妇儿(反正男人一辈子在经济上就没翻身过,因为据说男人一辈子也学不会管钱……)然后由媳妇儿返回烟钱,所以那个时候的男人无论如何要学会抽烟,不然要零花钱的由头就没啦 。
虽然是过上了自己的小日子,但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是不能忘的,除了每周末要回家探望父母之外,每个月还要给父母赡养费,当然这个钱倒是不多,而且一般是男的才给(由老婆规划)做女儿的是不给娘家的 。您要说这个不公平,咱们再往下接着说 。
其实已经成家的孩子给父母赡养费,这个钱,父母大部分也没自己花,因为那个时候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孩子,老大结婚了,老二老三可还单着呢,虽然也在往家里交钱,但是当哥哥的结婚家里就伤了元气,这个元气还得慢慢儿的补回来 。
于是如此循环,一个两个三个的,等子女都成家了,父母也老了,因此往往最后一个成家的孩子,或者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要担负起从此赡养父母的责任,当然了,其他几个哥哥还是要给赡养费的,但是家里当家的变成了留在家里的这个孩子 。
总之一个原则,最后赡养父母的,是留在家里的孩子,不过也出现过最小的孩子要出去单过,老大又回来照顾父母的例子,而且过的也算和谐 。
但是因为经济问题家里还是会出矛盾的,比如哥儿几个吵架,经常是:你结婚家里花了多少钱,我结婚才花了多少等等 。
说完了儿子,再说女儿 。
女儿嫁了人一般是不再给家里交钱了,钱不是过了小日子,就是打到婆家的大盘子里了,所以女儿又叫“赔钱货”,有人嫁女儿的时候也是一锤子买卖,拼命的要彩礼 。
非但如此,平时周末女儿也是不回娘家的,而是跟着丈夫去婆家,长子长媳有时候还得承担做饭的义务,逢年过节的第一天也是,因为按照当时习俗,嫁到哪一家,就是哪一家的人了,不信请看户口本儿 。
但是逢年过节也总会有一天或者两天,要到娘家过的,女婿也得跟着,这是礼数,至于岳父岳母的生日也是必到的,也是礼数,但其他的日子里,做女儿的回娘家,女婿一般是不跟着的,都是媳妇儿带着孩子回去,而丈夫呢,正好利用这个时间给自己放放假,平时媳妇儿管的紧,正好放纵一下,一般也就是喝喝酒,钓钓鱼,约朋友看看足球啥的,都是健康运动,没现在这么多幺蛾子 。
女儿虽然平时不给娘家拿钱,但是单独回娘家的时候,买水果点心可也大方,毕竟管着家里的财政呢,手头还是宽裕 。
而一般通情达理的女婿对此也一般视而不见,最多夫妻吵架或者开玩笑的时候才说上一两句 。并且有的夫妻感情好的,那是送去接回,风雨无阻的 。
其实说起这种亲情往来的,婚前婚后其实正好是相反的,婚前谈恋爱那时节,小伙子每个周末都跑到未来丈母娘那儿干活儿去,搬蜂窝煤换煤气罐儿之类的重活儿,一般都是等着女儿的男朋友(那时候叫对象)来干,反正此时不用,也是过期作废 。
只有卖足了力气,未来丈母娘高兴了,这才在饭后对小伙子说:行啦,不用你洗碗啦,你们出去溜达溜达吧 。
这小伙子才算得了机会和女朋友独处,轧马路看电影儿去 。
而到了逢年过节,特别的日子,小伙子这才正式把女朋友带回家给二老看,二老满意了,双方家长会面谈婚论嫁这才开始 。
【八十年代的青年男女是怎样爱情成家的,为啥说爸爸妈妈在,家就在】
现在好多人说:“父母在,家才在 。”这话其实就是针对那个时代子女多的家庭说的 。比如就我们家吧,我祖父母养育了十个子女,逢年过节的时候,能回家的子女都会拖家带口地赶回来,尤其是春节,可自打父母意思,叔叔伯伯姑姑都各有各的家,偶有聚会,也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小聚,也就仅限于他们那一辈儿人,我们这一辈儿已经开始疏远了,再往我们的下一代就更好了,走大街上相互间都完全认不出来了,再往下若不深入聊天,都不知道俩人原来都是一个曾祖!
我是十三哥,谢谢大家关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