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RT SPI I²C对比总结

UART、SPI、IIC是经常用到的几个数据传输标准,下面就分别总结一下:
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 Transmitter):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串口,基本都用于调试 。
主机和从机至少要接三根线,RX、TX和GND 。TX用于发送数据,RX用于接受数据(收发不是一根线,所以是全双工方式) 。注意A和B通信A.TX要接B.RX,A.RX要接B.TX(A用TX发B当然要用RX来收了!)
如果A是PC机,B是单片机,A和B之间还要接一块电平转换芯片,用于将TTL/CMOS(单片机电平)转换为RS232(PC机电平) 。因为TTL/CMOS电平范围是0~1.8/2.5/3.3/5V(不同单片机范围不同),高电压表示1,低电压表示0 。而RS232逻辑电平范围-12V~12V,-5~-12表示高电平,+5~+12V表示低电平(对!你没有听错) 。为什么这么设置?这就要追溯到调制解调器出生时代了,有兴趣自己去查资料!
数据协议:以PC机A给单片机B发数据为例(1为高电平,0为低电平):A.TX toB.RX 。刚开始B.RX的端口保持1,当A.TX发来一个0作为起始位告诉B我要发数据了!然后就开始发数据,发多少呢?通常一次是5位、6位、7位、8位,这个双方事先要用软件设置好 。PC机一般会用串口助手设置,单片机会在uart的驱动中设置 。一小帧数据发送完了以后,A.TX给个高电平告诉B.RX我发完了一帧 。如果还有数据,就再给个0然后重复上一步 。如果双方约定由校验位,还要在发停止位1之前发送个校验位,不过现在一般都不需要校验位了,因为出错的概率太小了,而且一般用于调试,所以...呵呵呵!
一般在串口助手上还有个RTS/CTS流控选项,也叫握手,我从来没用过 。搬一段我能理解的介绍:RTS(请求发送),CTS(清除发送) 。如果要用这两个功能,那就至少要接5根线:RX+TX+GND+RTS+CTS 。当A要发送数据时,置RTS有效(可能是置1),告诉B我要发送数据了 。当B准备好接受数据后,置CTS有效,告诉A你可以发了 。然后他们就实现了两次握手!挺耽误时间是不是?这个RTS还可以当电源使用,如果你不用它的握手功能,且电源电流在50mA以下时,就可以把它置为高电平可以当电源用喔~!
IIC(Inter IntegratedCircuit):两根线:一个时钟线SCL和一个数据线SDA 。只有一根数据线,所以是半双工通信 。接线不难,而且两根线上也可以挂很多设备(每个设备的IIC地址不同),数据协议比较麻烦:
还是假设A给B发数据(这里A.SCL接B.SCL,A.SDA接B.SDA) 。起初SDA和SCL上的电平都为高电平 。然后A先把SDA拉低,等SDA变为低电平后再把SCL拉低(以上两个动作构成了iic的起始位),此时SDA就可以发送数据了,与此同时,SCL发送一定周期的脉冲(周期和PCLK有关,一般会在IIC的控制寄存器中设置) 。SDA发送数据和SCL发送脉冲的要符合的关系是:SDA必须在SCL是高电平是保持有效,在SCL是低电平时发送下一位(SCL会在上升沿对SDA进行采样) 。规定一次必须传8位数据,8位数据传输结束后A释放SDA,但SCL再发一个脉冲(这是第九个脉冲),这会触发B通过将SDA置为低电平表示确认(该低电平称为ACK) 。最后SCL先变为高电平,SDA再变为高电平(以上两个动作称为结束标志)如果B没有将SDA置为0,则A停止发送下一帧数据 。IIC总线(即SDA和SCL)上的每个设备都有唯一地址,数据包传输时先发送地址位,接着才是数据 。一个地址字节由7个地址位(可以挂128个设备)和1个指示位组成(7位寻址模式) 。指示位是0表示写,1表示读 。还有10位寻址模式,使用两个字节来保存地址,第一个字节的最低两位和第二个字节的8位合起来构成10位地址 。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SPI):4条线:MOSI(master output and slaveinput),MISO,SCLK(时钟),CS(片选) 。片选信号低电平有效 。SPI有四种模式
区别和联系:
UART一帧可以传5/6/7/8位,IIC必须是8位 。IIC和SPI都从最高位开始传 。
【UART SPI I²C对比总结】SPI用片选信号选择从机,IIC用地址选择从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