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防治技术

稻曲病是一种危害范围广泛的水稻病害,世界水稻主产区均有发生,我国南北稻均受其影响 。 稻曲病发生后水稻会发生霉变,空瘪率增多,从而影响米质,降低商品价值,影响人体健康 。 那么怎样才能防治呢?

水稻稻曲病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一般散穗型、早熟品种发病较轻;密穗型、晚熟品种发病较重 。 如选用新品种楚粳28号、云粳26号 。
2、清除病残体:早期发现病粒应及时摘除,重病田块收获后进行深翻,以便菌核和曲球在土中腐烂,春季播种前,清理田间杂物,以减少菌源 。
水稻稻曲病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3、科学合理施肥:大田施肥有条件的应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使用,不要过多过迟施用氮肥 。   
4、科学管水:大田管水按水稻生长需水特性进行科学管水,即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凉晒田,寸水促穗,湿润壮籽 。
5、药剂防治:在水稻抽穗前7-10天(圆苞期)及齐穗期亩用40%菌核净100克或20%井岗霉素100克兑水60千克均匀喷雾防治稻曲病两次 。
水稻稻曲病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什么是水稻稻曲病?
水稻稻曲病是在水稻生长后期在穗部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多发生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常被农民误认为是丰年征兆而称为“丰收果” 。 稻曲病主要在抽穗扬花期感病,病菌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在一个穗上通常有一粒至几粒,严重时多达十几粒 。
初见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形状比健谷大3—4倍,为墨绿色,表面平滑,后开裂,呈龟裂状,散出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
水稻稻曲病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稻曲病不仅毁掉病粒,而且还能消耗整个病穗的营养,致使其他子粒不饱满,随着病粒的增多,空秕粒明显上升,千粒重下降,造成稻米品质严重下降,稻曲病产生的毒素污染稻米,人畜食用后,可造成中毒现象,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 近年来,红塔区由于优质稻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水稻抽穗扬花期持续阴雨,使得稻曲病不同程度的发生 。
水稻稻曲病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水稻稻曲病危害症状
稻曲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仅在穗部发生 。 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后,菌丝块逐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的孢子座,后转变成墨绿色或橄榄色,包裹颖壳,近球形,体积可达健粒数倍 。 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 。
剖视病粒,中心为菌丝组织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外围可分为3层:外层是最早成熟的厚垣孢子,墨绿色;中间是菌丝和逐渐成熟的厚垣孢子,橙黄色;内层是放射状菌丝和正在形成的厚垣孢子,淡黄色 。 发病后期,有的孢子座两侧可生2~4粒黑色、稍偏平、硬质的菌核 。 菌核易脱落在田间越冬 。
水稻稻曲病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水稻稻曲病发生的原因
稻曲病的流行主要决定于田间菌核量、品种的发病性、水稻抽穗期与菌核萌发、孢子传播期的吻合度、抽穗期的雨湿系数等因子 。
1、寄主抗性:品种间在自然条件下抗感反应差异显著,抽穗晚的品种有大发生的趋势,粳稻发病重于籼稻,杂交稻重于常规稻 。 病粒发生以穗的中下部为主,上部次之;梗粒数多的大穗、密穗型品种发病率高 。 抽穗速率慢、抽穗期长的品种发病时间也长,发病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