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论文 经络养生:推拿按摩要讲方向和手法轻重( 二 )


四季变化与人体的因应 从气候论 , 一年四季的正常变化是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 生物与之相应的生长规律则是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 。 以人体论 , 春夏季阳气发泄 , 气血趋向体表 , 内里相对空虚 , 因而表现为皮肤充盈、润泽 , 毛孔开张 , 疏泄多汗 , 脉象浮大 , 呈现一种表盛里相对不足的状态 。 秋冬则阳气收敛 , 气血趋向于里 , 里盛而表气相对不足 , 表现为皮肤致密、毛孔闭塞、少汗多尿、脉象沉小等适应气候变化的现象 。
季节变化一方面推动着生长化收藏的正常进行 , 一方面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 四季均与固定的脏腑相关 , 如春应肝 , 夏应心 , 长夏应脾 , 秋应肺 , 冬应肾 。 当其季节、相应脏腑主事 , 而感于时邪 , 亦先令主脏受病 , 故乘春则肝先受之 , 故春病多在肝;乘夏则心先受之 , 故夏病多在心;乘长夏则脾先受之 , 故长夏病多在脾;乘秋则肺先受之 , 故秋病多在肺;乘冬则肾先受之 , 故冬病多在肾 。 从气候特点来说 , 春季多风 , 风为百病之长 , 故春多风病;夏季炎火当令 , 天时暑热 , 故夏多暑病;长夏湿土主气 , 酷暑溽蒸 , 故长夏多湿病;秋季燥气当令 , 故秋多燥病;冬时寒气主时 , 故冬多寒病 。 以病种来说 , 每季均有易发之病 , 如春时有痟首疾 , 夏时有痒疥疾 ,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 秋时有疟寒疾 , 冬时有嗽上气疾 。
昼夜变化与人体的因应 一昼夜中 , 白昼为天之阳 , 夜晚为天之阴 。 人亦如此 , 白昼阳气主事 , 自旦经午至暮 , 阳气由生而盛而衰;自暮经夜至旦 , 阴气由生而盛而衰 。 比
于四季 , 所谓朝则为春 , 日中为夏 , 日入为秋 , 夜半为冬 。 白昼阳气在外 , 人表现精神爽朗 , 活泼好动;入夜阴气主事 , 人表现精神萎靡 , 困倦思睡 。 故白昼睡眠 , 总不如夜间安稳深沉;而夜间工作 , 也总不如白昼效率高 , 近代称之为生物钟现象 。 又白昼阳气主事 , 可抵御外邪、卫护身体的卫气行于体表 , 故白昼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较强;夜半则卫气由表入里 , 体表防卫能力减弱 , 故夜间若不加以留心 , 较易为病邪侵害 。 对于病人 , 一般在病情变化上也存在着这种与昼夜变化相关的“旦慧昼安 , 夕加夜甚”的现象 。 所以 , 生活起居 , 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 , 动静和宜 , 衣着适当 , 饮食调配合理 , 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总原则 。
方法 春、夏、秋、冬养生各异 。
春季养生 春属风木 , 主生发 , 制于金 , 胜于土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 , 此谓发陈 , 天地俱生 , 万物以荣 。 遵循春季宜畅不宜郁、宜升不宜滞的原则 , 起居应夜卧早起 , 广步于庭 , 被发缓形 , 以使志生 。 在居室上 , 一冬闭户塞牖 , 人气与百物之气混杂于中 , 头昏目翳 , 应开通窗牖 , 流通空气 , 令精神爽朗 , 神思清明 。 行动上 , 当择融和春日 , 出游踏青 , 以受天地之阳气 。 切忌幽居室内 , 孤坐独居 , 自生郁闷 。 衣着上 , 自初春至暮春 , 气温差别大 , 衣着更换较频繁 , 应注意增减衣服要随气温变化 , 尤其早晚仍较凉 , 须更加注意 。 老人儿童气弱体怯 , 易冷易热 , 尤须慎重 。 饮食上 , 一冬厚味膏粱 , 里多壅滞之热 , 至春应多选清淡、爽口、偏于凉性的蔬菜和豆制品等 , 并减少肉食 , 少用辛辣、烟酒等 , 以升发疏泄阳气而不致助火动痰 。 药养上 , 当选清凉、疏解、化痰、化滞之品 。
春日多风 , 春风生万物 , 可不避忌 。 但风邪为百病之长 , 虚邪贼风 , 仍须避忌 , 不慎而伤 , 邪气留连 , 至夏则有后泄肠癖之疾 。 再如沐浴、酒后、劳汗、夜卧等均须注意避免受风 , 以防止造成首风、漏风、偏风等各种风疾 。 春日行针 , 应遵循“春气在经脉”的原则 , 刺经而已 。 避免春刺络脉 , 血气外溢 , 令人少气;春刺肌肉 , 血气环逆 , 令人上气;春刺筋骨 , 血气内著 , 令人腹胀等 。 春日可行导引养生法 , 练六字诀中之“嘘”字功 , 可以舒肝调气去病 。 春日阳和 , 万物复苏 , 正是郊游佳季 , 远离尘嚣 , 舒散一冬之昏闷 , 条达肝之郁气 , 使应于生发之天时 , 其功效甚至非药物所能比 。 但年老体弱者 , 须谨慎从事 , 量力而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