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怎么养,泥鳅怎么养在家里不会死( 五 )


扩展资料:
生活习性
泥鳅在底泥中或水的底层淤泥中活动, 且喜昼伏夜出, 长期在黑暗环境使其视力退化 。 但触须、侧线等却十分敏感, 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 。
泥鳅除了用鳃呼吸外, 还能进行肠呼吸, 所以它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 。 在缺水的环境中, 只要泥土保持湿润, 泥鳅仍可存活很长时间 。 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 因而在鳅科100余种鱼类中, 唯独泥鳅数量最多, 分布最广 。
参考资料:

泥鳅怎么养? 1、泥鳅要饲养在最适24—27℃的水温范围 。

2、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 所以无论米糠, 或者麦、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 一般日投三次即可 。 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 。

3、泥鳅的饲喂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 但在施肥时, 一定不能过多过频, 并且要勤换池水, 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

4、要捕获泥鳅, 首先要把池水放干, 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 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 利于继养和高产 。

5、随着鳅种的生长, 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 平时浅一些, 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 并经常注入新水, 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

6、秋末冬初, 水温降至10℃~15℃, 泥鳅摄食量降低, 即可进行捕捞 。

扩展资料:

泥鳅是小型底层鱼类 。 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 适应性较强, 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 。 当水缺氧时, 可进行肠呼吸, 而在水体干涸后, 又可钻入泥中潜伏 。

发各类小型动物为食 。 为批产卵, 繁殖期主要5~6月 。 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 。 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 肉质优良, 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 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 对环境适应力强 。 生活水温10~30℃, 最适水温为25~27℃, 故应属温水鱼类 。

当水温升高至30℃时, 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 。 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 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 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 引起严重缺氧时, 泥鳅也能跃出水面, 或垂直上升到水面, 用口直接吞入空气, 而由肠壁辅助呼吸, 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 废气则由肛门排出 。

每逢此时, 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 此起彼伏, 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 。 冬季寒冷, 水体干涸, 泥鳅便钻入泥土中, 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 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 。 待翌年水涨, 又出外活动 。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 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 。 在干燥的桶里, 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 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 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 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

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 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 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 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 。 孵出的仔鱼, 常分散生活, 并不结成群体
小泥鳅怎么养 养殖过程中可投喂菜叶、水草、米饭、糠、豆饼、菜饼及丝蚯蚓、动物下脚、蚕蛹粉、鱼粉等动物性饵料 。 有条件的最好做成配合饵料并搅拦成块状投喂 。 养殖成鳅, 不宜投喂太多的动物性饵料, 因泥鳅吃得太多不易消化 。
一天喂2次, 早上6-7及下午1时投喂 。 日投喂量为鳅体重的7-8% 。 可根据泥鳅的吃食情况有所增减 。 最高投喂量可达鱼体重的15% 。 每隔10天, 将下层泥上搅拌1次, 以利于泥鳅天然饵料的生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