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体验馆 死亡体验( 三 )


“光”总是濒死体验者叙述的关键词 , 旁证提供者包括克林顿 。 这位美国前总统2005年9月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 , 事后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节目《黄金时间》采访 , 他描述生死时刻的奇特感受:“黑暗中我看到黑色的面具迎过来 , 好像想要罩在我的脸上 。 我又看到了许多巨大的光圈 , 在里面我看到希拉里 , 好像还有我的女儿切尔西 。 就这样 , 那个死亡面具被赶走了 , 她们也越走越远 , 最后在黑暗里消失了 。 ”
但一个悖论是 , 当濒死者“临床死亡” , 意识是否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 , “复生”后存留的记忆又是否真实?其中并不能完全排除药物、心理学和潜移默化的宗教教育的影响 。 科学需要可重复和可验证 , 这就决定了濒死体验很难论证 。 目前能做的恐怕还只是记录体验本身 。
 
生命教育课上 , 孩子们分角色模拟当面对父母车祸身亡时如何处理 。
季路向孔子问鬼神 , 孔子曰:“未能事人 , 焉能事鬼 。 ”季路又问死亡 , 子曰:“未知生 , 焉知死 。 ”对此 ,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解释孔子的寓意是“要顺着自然道理 , 顶活泼顶流畅的生活” 。
但古代主流生死观回避态度的另一面 , 是民间对“阎罗殿”、“奈何桥”等光怪陆离传说越传越离奇 , 越传越恐惧 。
现代研究收集的濒死体验听起来几乎全是子不语的“怪力乱神” , 但研究的必要性已成学术共识 。 理由包括 , 破除与死亡有关的误解 , 进一步系统化人类的精神属性 , 而终极目的是让人们更科学地对待死亡 , 以便更坦然地生活 。 这其实和孔子的理念殊途而同归 。
“死是意识的消失 , 死亡与我们无关 , 死亡并不痛苦 。 ”叔本华《论死亡》认为 , 死亡如同晕倒 , 即使长期受疾病折磨的人在死的瞬间也不会痛苦 , 因此死亡不应带来恐惧 。
死亡体验本质是生命教育 。 2013年 , 英国有550所幼儿园开始死亡教育 , 老师通常用动物的故事 , 特别是家养宠物作为引导的线索 , 他们在讲述前做好了孩子们可能情绪失控的准备 。 而在德国柏林的小学 , 这样的课堂除了邀请殡仪馆工作人员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 , 还会让孩子分角色模拟诸如对父母车祸身亡的事件如何处理 。
向死而生 , 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死亡体验得到的是生活的意义 。
“最剧烈的痛苦不在于身体创伤 , 而在于明明白白地知道:再过一小时 , 再过半小时 , 再过十分钟 , 现在 , 马上 , 灵魂就要飞出躯壳 , 你再也不是人了 , 这是毫无疑问的 。 当你把脑袋放到铡刀下面 , 听到铡刀从头上滑下来 , 这四分之一秒才是最可怕的……”既然死亡的痛苦不来自肉体本身而是精神折磨 , 那么对痛苦的解决当然也应该从精神松绑 。
这段体验完全来自作家本人经验 。 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沙皇以“参与犯罪和传播文学家别林斯基反对教会和最高政权的狂妄言论”判处死刑 。 年底一个零下20度的清晨 , 他们20名死囚穿着单衣站在严寒中等待枪决 。 士兵的子弹已经上膛 , 垂死之时却戏剧性地出现了赦免令 。 巨大的精神冲击令一些犯人瞬间疯狂 。
“一个受震惊的人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死亡 , 发现自己身上有一种沉睡未醒的力量;面临死亡时刻觉醒了的和活跃起来的强烈生活意志 , 给予他坚定的信念 。 ”德国哲学家赖因哈德·劳特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非常经历评论说 。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沙皇改判流放西伯利亚 。 命运逆转的当天 , 他给哥哥的信写道:“生活无所不在 , 生活在我们自己本身之中而非之外……无论遇到何种不幸 , 不泄气也不沮丧——这就是生活 , 这就是生活的任务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