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青枯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花生青枯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文章插图

花生生产过程中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病害 , 有些病害稍不注意预防 , 就会导致花生产量大大降低 。 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花生青枯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
【花生青枯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1 典型症状
青枯病是一典型的维管束病害 ,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 以花期发病最重 , 病菌主要从根部侵染 , 使主根尖端变色软腐后 ,  病菌通过维管束向上扩展至植株顶端 。 横切根茎部 ,  可见整个维管束变为深褐色 , 用手挤压切口处有污白色菌脓渗出 。 初期病株早晨叶片张开延迟 , 傍晚提前闭合 , 主茎顶梢二叶片首先萎蔫 , 侧枝顶叶暗淡下垂 , 随后病势发展 , 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 ,  1~2 d 后整株死亡 ,  但叶片仍保持绿色 , 可与其他病害区别 。 若将根茎病段悬吊浸入清水中 , 可见从切口涌出烟雾状的浑浊液 , 这是确诊该病的可靠依据之一 。 地下部分表面现象为病株易拔起 , 其主根尖端果柄、果荚呈褐色湿腐状 , 根瘤黑绿色 。
2 传播特点
花生青枯病的病菌主要是在病田土壤、 病残体和土杂肥中越冬 ,  越冬后的病菌在田间主要随水流(包含地下水)传播 , 通过昆虫、人畜和农事活动(如:病土的迁移、深翻、耙地等)也可以传播 。 该菌通过根部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 , 通过皮层进入维管束 , 由导管向上蔓延 , 病菌还可突破导管进入薄壁细胞 , 把中胶层溶解致皮层烂腐 ,  腐烂后的根系病菌散落至土壤中 , 再通过土壤流水侵入附近的植株进行再侵染 。 病害发生严重田块 ,  常可见到病情沿流水方向扩展的迹象 。
3 发病规律
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天气、土壤、耕作制度、植株生育期、品种抗性以及虫草等因素关系密切 。
3.1 气候条件
花生青枯病的病菌是一种喜高温的细菌 ,  花生播种后日均气温在 20℃ 以上 ,  5cm深处土温稳定在25℃ 以上 6~8 d 开始发病 ,  旬均气温高于 25℃  , 旬均土温 30℃ 进入发病盛期 。 高温多雨 , 特别是时晴时雨或久旱骤雨、土壤温湿度变化剧烈时 , 最易诱发该病 。 一般干旱年份发病重 , 风调雨顺的年份发病轻 。 降雨的多少与迟早决定此病发生早晚与发病程度 。 临沂市发病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
3.2 土壤要求
花生青枯病病菌的最适pH值为6.6  ,  所以酸性土壤较微碱性土壤发生重 ,  但这里应注意的是花生适宜微偏酸性的土壤 ,  一般情况下还是选择在微酸性的土质上种植 。 由于花生青枯病病菌是一种好气型细菌 ,  对土壤中的空气有较强的依赖性 。 试验表明 , 随着土壤含沙量增高 , 土壤中的空气含量逐渐增高 , 发病率也相应增高 。 因此 , 粗砂土内充足的空气为青枯病提供了优良的生态条件 , 利于病菌生存 , 病菌遇到适宜寄主立即侵入危害 , 发病重;黏土、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发病轻 , 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或增施草木灰、尿素、塘泥等肥料的田块发病轻 。
3.3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直接影响花生青枯病的发生 ,  一般连作花生的田块发病重 ,  病害严重的田块病株率可超过 50%  ,  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与品质; 轮作发病较轻 , 比如水旱轮作 2 年以上、旱地轮作 4 年以上的田块基本可根除该病害 。 地势低洼、 大水漫灌与茄科蔬菜连作或邻作 , 发病都较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