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多食粥

按照传统历法,立秋一到,就意味着秋天开始了 。 《管子》中记裁:“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 ”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 。
民间常说“冷云过三九,热云过三伏” 。 意思是说,三九最冷,三伏最热,很多地区在立秋前后正好处在三伏天,所以天气仍很热,人们称“秋老虎” 。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 。 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来得迟,一般推迟2~4周 。 另外,每年 “秋老虎”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 。 “秋老虎”天气虽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

立秋养生多食粥

文章插图


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老牛 。 ”若想知道立秋后到底是热是凉,须看立秋的时候是“伏包秋”还是“秋包伏” 。 俗谚云:“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 。 ”所谓“伏包秋”,就是在立秋那天正好起末伏,也就是说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 。 由于末伏规定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里,因而只有立秋逢庚日才叫“伏包秋”;一般情况都是末伏在立秋之后,俗称“秋包伏” 。 由于末伏共有10日,也就是说,“伏包秋”在立秋后只有10日是伏天,亦即“秋里十日伏,伏里十日秋”,热得时间较短,所以说“伏包秋,凉悠悠”;而“秋包伏”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甚至十八九天在伏里,热得时间自然就长,所以说“秋包伏,热得哭” 。
中医认为立秋的养生要诀是,护阳养心防暑湿 。 夏日和长夏时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天气火热而生机旺盛,即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最旺盛之时 。 现代生活常见的是用空调冷饮来消暑,而过分依赖空调冷饮则会伤害体内的阳气 。
由夏入秋,闷热潮湿的天气变得干燥,是风燥感冒的高发期 。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鞠娟介绍说,风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即头疼、咽喉肿、鼻塞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干”,咽喉干、嗓子紧,连咳嗽都是干咳,没有痰 。 感冒初期先表现出干燥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润燥补水,会加重感冒的病情 。 饮食预防方面重点放在滋阴润燥上,多吃清脆爽口的果蔬,比如梨、藕、葡萄、荸荠 。 还有一样干果润肺效果也很好,就是杏仁 。
要保证睡眠时间,有条件的都要午睡 。 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为气温过高则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情况,所以这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
“春夏防暑湿、秋冬防肺燥”,这是广东民间总结出本土地域特点的四季养生要素,涉水淋雨会造成水湿之邪气入侵人体;多食甘腻之品会造成水湿内停机体之患 。 因而防“暑湿”的“湿”是既要防外水湿之邪气,亦要防水湿内停之患 。
立秋之后,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受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 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介绍说,此时适当地“秋冻”有助于增加抵抗力 。 “秋冻”的意思是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 。 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