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的诊断 红斑狼疮检查,红斑狼疮诊断

【红斑狼疮的诊断 红斑狼疮检查,红斑狼疮诊断】红斑狼疮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减少( 4000/mm3)或淋巴细胞减少( 1500/mm3)或血小板减少( 100000/mm3) 。
2.血沉
增快 。
3.血清蛋白
白蛋白降低 , alpha;2和 gamma;球蛋白增高 , 纤维蛋白原增高 , 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可增高 。
4.免疫球蛋白
活动期血IgG、IgA和IgM均增高 , 尤以IgG为著 , 非活动期病例增多不明显或不增高 。 有大量蛋白尿且期长的患者 , 血Ig可降低 , 尿中可阳性 。
5.类风湿因子
约20%~40%病例阳性 。
6.梅毒生物学假阳性反应
2%~15%阳性 。
7.抗心磷脂抗体
IgG型的阳性率为64% , IgM型为56% , 与患者血栓形成 , 皮肤血管炎 , 血小板减少 , 心肌梗塞、中枢神经病变和习惯性流产或宫内死胎关系密切 。
8.LE细胞
Hargraves(1948)首先在骨髓中发现 , Haserick(1949)从外周血中找到LE细胞 。 miecher(1954)证明红斑狼疮细胞因子为一种抗核因子 , 是一种 gamma;球蛋白 , 现已明确形成LE细胞需要4个因素:①LE细胞因子 , 是一种抗核蛋白抗体 , 存在于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积液、疱液和脑脊液中 , 其相应抗原为脱氧核糖核酸一组蛋白复合物 , 此抗原存在于细胞核内;②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 , 无种属和 器官特异性 , 即人或动物的各种器官的细胞核均可与LE细胞因子起作用;③活跃的吞噬细胞 , 一般为中性粒细胞;④补体:在吞噬时需要补体的参与 。 LE细胞形成的过程首先为LE细胞因子与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起作用 , 使细胞核胀大 , 失去其染色质结构 , 核膜溶解 , 变成均匀无结构物质 , 所谓 ldquo;匀圆体 rdquo;细胞膜破裂 , 匀圆体堕入血液 , 许多吞噬细胞聚合来吞噬此变性的核 , 形态花瓣形细胞簇 , 随后此变性核被一个吞噬细胞所吞噬 , 就形成所谓LE细胞 , 补体参与起促进吞噬作用
约90%~70%活动性SLE患者 , LE细胞检查阳性 。 其他疾病如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中约10%病例可查见该细胞 , 此外 , 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疹如普鲁卡因酰胺及肼酞嗪(肼苯哒嗪)等引起也可阳性 。
9.抗核抗体试验(ANA)
本试验敏感性高 , 特异性较差 , 现象作为筛选性试验 , 一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 , 以鼠肝印片作底物 , 亦有采用Will-2细胞 , Hep-2细胞等作底物 , 约80%~95%病便ANA试验阳性 , 尤以活动期为高 , 反复测定累积阳性率更高 。 血清ANA效价 1:80 , 意义较大 , 效价变化基本上与临床病情活动度相一致 。 荧光核型可见周边型、均质型和斑点型 , 偶见核仁型 。 另有5%~10%病例 , 临床症状符合SLE , 但ANA持续阴性 , 有其它免疫学特征 , 可能是一个亚型 。
抗核抗体是自身对各种细胞核成分产生相应抗体的总称 , 在SLE中所见的有:
1)抗脱氧核糖核酸(DNA)抗体
可分为抗天然或双链脱氧核糖核酸(n-DNA或ds-DNA)抗体和抗变性或单链脱氧核糖核酸(d-DNA或ss-DNA)抗体 。
以绿蝇短膜虫(Crithidia luciliae)或马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或伊氏椎虫(Trypanossma evansi)作底物 ,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 , 在SLE活动期其阳性率可高达93%~100% 。 然而放射免疫法检测其阳性率为60%~70% , 抗ds-DNA抗体荧光核型显示周边型最具特异性 , 提示患者常有肾损害、预后差 。 在缓解期 , 其阳性率下降以至阴转 , 终末期患者亦可阴性 。 抗ss-DNA抗体特异性差 , 除SLE外在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中亦可见到 。
2)抗核蛋白(DNP)及组蛋白抗体
不溶性抗DNP抗体亦即形成LE细胞的一种抗核因子 mdash;抗DNA和组蛋白复合物的抗体 , 荧光核型呈匀质型 , 往往在SLE活动期出现 。 在普鲁卡因酰胺、异烟肼等引起狼疮样综合征中约90%以上的病例 可发现抗组蛋白抗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