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气功为什么能起到健身治病的作用? 什么样的人容易入静?

什么样的人容易入静?
练能否入静,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练功环境、使用的方法等 。 但是这些因素都属于外因 。 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这个内因就是指练功人所具有的心理品质 。 不同人的心理品质是有差别的,练气功时自然在入静的快慢与难易上表现出来 。 那么,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入静呢?
从认知方面来讲,那种具有感知敏锐、理解能力强、注意力集中、受暗示性强等心理特点的人较容易入静 。 感觉敏锐、理解能力强可以使学功人迅速学会练功方法,掌握好练功要领 。 方法对头、要领正确,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感知敏锐还可以表现在练功时对体内意守部位的仔细体察上 。 这种体察需要注意力的帮助,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感知清晰;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有助于形成“一念代万念”,达到入静状态 。 受暗示性也叫做暗示易感性,是指一个人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通过言语、手势、表情等表面上含蓄的手段施加的含义明确的观念,并引起自身心理状态变化 。 对气功入静来说,受暗示性越强,就越容易在短时间内达到入静状态 。 一般来说,女性、儿童及有丰富想象力的艺术型的人较易受暗示与催眠,因而也较易入静 。 反之,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新事物总是采取批判吸收态度的思维型人,受暗示性低,因而也较难入静 。
从情绪特点和意志品质上来讲,心情舒畅、情绪乐观、具有良好心境、心胸开阔以及具有为达到目的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的人,一般较易入静 。 《医学入门》中说:“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就是这个道理 。 反之,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则心神散乱,杂念丛生,是难以入静的 。 练功是为达到健身治病目的而需长期从事的一种活动 。 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要想从不会到会、由浅入深,从清醒到入静,必须具备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意志品质 。 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浅尝辄止,是无法体会到入静的感受的 。
除上述心理过程可以影响入静的快慢外,由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等因素组成的人体个性,作为心理现象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对入静的快慢发挥重要作用 。 实践证明,那些用其它方法久治不愈的患者,那种患有“绝症”的病人,那些对延长生命十分渴望的人,当他们意识到气功有可能起一定作用后,多能认真学功,刻苦训练,因而也多能很快掌握方法,很快入静,而受各种宣传影响,对产生浓厚兴趣,甚至达到虔诚信仰程度的人,也多容易入静 。 不同类型的人,入静也有差别,一般说来,安静、抑制型的人容易入静,活泼、兴奋型的人不易入静 。

练气功为什么能起到健身治病的作用?
我们知道,长期的精神不愉快或紧张会使人出现各种机体病变 。 这种以精神因素为诱因引起的躯体病变,被心身医学命名为心身疾病 。 例如,精神紧张对有的人可引起消化系统病变 。 初期可仅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吞酸等症状 。 如果精神紧张长期得不到缓解,病变则可能由功能紊乱发展到胃肠粘膜糜烂,转为器质性病变,成为消化系统溃疡 。 这是一种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向着病变方向发展的结果 。 相反,保持精神愉快,会使机体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而有序化的状态,使机体免疫抗病能力增强,从而起到健身防病和治疗躯体病变的作用 。 这是机体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向着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的过程 。 气功锻炼可使这种机制加强 。
我们知道,练气功要取得好的效果,要求练功人必须达到入静状态 。 所谓入静状态,是练功人发挥意识能动性,放松心身,排除杂念,使意识逐渐由清醒进入到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的过程 。 放松心身与排除杂念主要靠自我暗示的方法 。 例如,本来是大白天,站在黄土地上练功,你可想象是在月光如洗的宁静夜晚,站在河边小树林的绿草丛中,想象自己的身体象青松一样挺拔屹立……将自己带入到一种自我创造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去 。 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再练功时,你就会很快使意识进入到入静状态 。 这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入静状态的心理生理学机制,乃是一种自我暗示与自我催眠 。 入静较深时,练功人仅知道自己是在练气功,大脑除自知练功这一区域保持清醒兴奋外,其它部分则进入主动的类似睡眠样的高效率的休息抑制状态,气功术语叫做“一念代万念” 。 临床及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从主观上练功人会感到心情非常舒畅,全身非常舒适,心胸非常开阔,整个心身都处于一种有效的放松和美好的感受中 。 从客观上可以检测到这种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的功能活动,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向着协调有序化的方向发展,起到健身与治病的作用 。 这种心理—生理—形态过程,以及配合呼吸与运动的锻炼,是气功产生效应的重要机制 。 也是传统气功的真髓所在 。 所以我们说气功是人类向自身内部寻找健身方法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锻炼的方法与科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