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功效产生的机理( 二 )


师傅说关键讲三字:“意”、“松”、“气”, 就是用“意”来想“松”、然后“意”才会带出“气”来, 有了“气”, 你才可以再来修形, 这是相互促进提高的一个过程 。
应广大读者和武式爱好者的要求, 我想进一步谈一下拳内功心法的核心问题——调身、调心、调息 。 这个问题之所以是练好拳内功心法的核心, 首先是因为这三种功法是相辅相成的, 不可分割的, 它是贯穿整个太极拳内功心法的主导功法, 是三种功法合一、不可分离、共同提高、共同作用的练功功法 。 其次是体现在练功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 有不同的境界和体悟, 在不同阶段应先侧重什么和以哪种功法为主的问题 。 下面我按三个阶段十层的练功方法来阐述调身、调心、调息功法 。
七言练功诀
身法要领要记清, 三调功法务求精 。 一步形体架势真, 六合八法要上身 。 放松求静是精髓, 弹腿麻腰行功架 。 米架永功背丝行, 着熟懂劲架推求 。 二步着重轻灵功, 丹田内转带外形 。 硼捋挤按随意行, 敷盖对吞神意现 。 腹式呼吸要自然, 接运蓄发形追意 。 三步七悟三分练, 二气合一为神力 。 丹田胎息忘有我, 血脉相通为真气 。 球动无根千只眼, 六球一柱精细研 。 上乘功法因人炼, 不遇明师莫轻求 。
一、调身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功法
很多练太极拳者, 对太极拳的架势和形体不太注意, 教拳者要求也不太严谨, 只强调大松大柔 。 有的练拳者为了大松, 而把拳架放大, 形体变化了, 有人戏称其为“ 练舞而不是练太极拳” 。 先宗师始创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 其拳架各异, 风格不同, 特点各有千秋, 而拳理一致, 都离不开太极拳内功心法, 离不开古典拳论、法诀、法理和易、释、道、医、儒等的理论基础为指导 。
误传:“太极拳不在架式, 而在气势”, 实际是先师爷郝月如先生在其《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提出:“太极拳不在样式, 而在气势 。 ”一字之差, 理解就不同了, 正如拳论中云:“所谓差之毫厘, 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 ”
先师郝少如先生在教拳时常说:“拳架不正则气血不通, 姿态不端则神不宁”, 因此在教学上不求其快, 而求其精, 每授拳一个架势需要3至5天, 直至真正合乎拳理规则要求 。 先师郝少如先生又指出:“平时练拳、练推手要按规定办事, 要一丝不苟, 认真钻研, 还要求平时刻刻注意, 好好留神老师的举动和神气、技巧 。 ”这样教学实则“事半功倍”, 此种教学方式值得提倡和发扬光大 。
调身之所以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 是因为只有把身法要领按其规矩都能练上身, 才能“劲整”, 才能“八面支撑” 。
先宗师郝月如先生对身法要是这样论述的:
1.心以上为胸, 胸不可挺, 要往下松, 两肩微向前合, 谓之含胸 。 2.两肩中间脊骨处, 似有鼓起之意, 两肩要灵活, 不可低头, 谓之拔背 。 3.两膝着力, 有内向之意, 两条腿如一条腿, 能分虚实, 谓之裹裆 。 4.两肋微敛, 取下收前合之势, 内中感觉松快, 谓之护肫 。 5.头颈正直, 不低不昂, 神贯于顶, 提势全身, 谓之提顶 。 6.两股用力, 臀部前送, 小腹上翻之势, 谓之吊裆 。 7.以意将两肩松开, 气向下沉, 意中加一“静”字, 谓之松肩 。 8.以意运气, 行于两肘, 手腕能灵活, 肘尖常有下垂之意, 谓之沉肘 。 9.有动之意, 而未动, 即预动之势, 谓之腾挪 。 10身、手、腰、腿, 相顺相随, 一气呵成, 向外发出, 劲如放箭, 迅若雷霆一往无敌, 谓之闪战 。 11.两股有力, 臀部前收, 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 谓之尾闾正中 。 12.能做到尾间正中、含胸、拔背松肩、吊裆, 就以意送气, 达于腹部, 不使上浮, 谓之气沉丹田 。 13.两腿虚实必须分清 。 虚非完全无力, 着地点要有腾挪之势, 腾挪者即虚, 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 否则便成偏沉 。 实非全然占煞, 精神于实股, 支柱全身, 要有上提之意 。 如虚实不分, 便成双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