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 , 千万严重减产 。 如琰大斑病的流行年份 , 可因病减产15—30% , 重病田减产50%以上;玉米螟的危害 , 通常使玉米减产10%左右 , 严重年份减产30%左右 。 危害玉米的病虫害种类很多 , 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穗粒腐病和病毒病 , 在局部地区危害严重的有纹枯病、褐斑病、锈病、圆斑病、灰斑病等;主要虫害有玉米螟、地老虎、粘虫、红蜘蛛等 。
【病虫害】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玉米大、小斑病
【症状识别】玉米大斑病的典型证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 , 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以上 , 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 , 形成不规则形大斑 。 病斑最初水浸状 , 很快变为青杰色 , 最后变为黑色霉状物 ,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
【症状特点】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 , 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 , 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 , 近椭圆形 , 病斑边缘色泽较深 , 为赤褐色 。 此外 , 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 。
【发病因素】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传播 , 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其中温湿度的主要的 。 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是20—25℃ , 小斑病菌稍高于大斑 , 适温是20—32℃ 。 因此小斑病在夏玉米种植区较严重 , 而大斑病则在春玉米区较严重 。 降雨量大、湿度高 , 易造成病害的的流行 。
【防治方法】病害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第一 ,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第二 , 存在大量病菌;第三 , 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 因此 , 病害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
①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径 。 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差异 ,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保玉七号、屯玉7号、云瑞7号、海禾14号、晴三、会单四号、兴黄单892、登海3号、滇丰4号、云瑞1号、云瑞2号、云瑞8号、路单10号、曲辰三号、海禾2号等 。
②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 ,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 , 减少初侵染源 。 发病初期 , 底部4个叶发病以前打掉下部病叶 , 可减轻发病程度 。 适期早播 , 有避病作用 。 加强肥水管理 , 可提高抗病力 。 植株生育不良易受侵染 , 即使抗性品种在缺水时也不能表现出其抗病潜力 。
③药剂防治:可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稻瘟净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 必要时隔7天左右再次喷药防治 。
【病虫害】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玉米丝黑穗病
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开花 , 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 。 因此 , 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 , 危害相当严重 。 俗称“乌米”或“灰包” 。
【【病虫害】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症状识别】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 , 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 。 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 , 基部大而端部尖 , 顶部没有花丝抽出 。 有时一侧苞叶裂开 , 露出黑色粉末 , 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 , 孢子不易飞散 , 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 。 天花发病的植株一般无花穗 , 刚抽出的花轴顶端变成一小堆黑色孢子堆 , 有时天花抽出后小花畸形变为叶状物 。
【发病因素】病菌厚垣孢子落入土中 , 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越冬 。 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 , 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 。 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 , 随植株生长 , 蔓延至果穗和天花 , 形成孢子堆 , 成熟后又散出孢子 , 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 , 无再侵染产生 。 土壤温度较低并且比较干燥时 , 玉米出苗迟缓 , 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 , 发病率高 , 有利于丝黑穗病的流行 。 因此 , 在冷凉地区 , 丝黑穗病发生就重 。 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 , 倒茬3年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