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措施


【防治】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等, 在我国许多小麦产区都普遍发生, 一般发病率在1—5%, 严重可达10%以上 。 近年来, 特别是在农民自留麦种的地区, 小麦散黑穗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
【防治】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表现症状
主要危害穗部, 茎和叶等部分也可发生 。
1、穗部受害形成一包黑粉, 外部包有一层浅灰色薄膜, 随后表皮破裂, 黑粉散出, 最后残留一条弯曲的穗轴 。 有时穗的上部有少数健全小穗, 下部变为黑粉 。 在大多数情况下, 病株主杆及分蘖全部抽出病穗, 但有时部分分蘖未受到病菌的危害而生长正常 。
2、茎部受害在田间不易看到, 病部多发生在邻近穗轴的基部, 孢子堆成疱状和条纹状, 灰黑色 。
3、叶部受害, 症状多出现在叶片的基部, 其症状类似于茎部, 发生也很少 。
黑穗病菌侵染小麦后, 除外部表现典型的症状外, 其内部组织也发生变化, 使细胞增大, 气孔增大且数目增多, 叶肉栅栏组织变得紧密, 细胞变短 。
【防治】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诱发病原
小麦散黑穗病病原为黑粉菌, 小麦散黑穗病分枝菌丝为单核, 培养基上菌落性状不稳定, 菌丝生长仅由原来的先菌丝细胞发生 。 冬孢子球形至卵形, 浅黄色至褐色, 一半色泽较暗, 一半较淡, 表面有微刺 。 孢子大小5—9微米, 平均6.5—7 微米 。 冬孢子在水中和营养液中均能萌发, 萌发最低温度为5℃, 最适温度为20—25℃, 最高为35℃ 。
1、越冬和传播
小麦散黑穗病的病原菌以休眠菌丝在种子胚内越冬, 因此, 唯一的越冬方式是种子带病 。 冬孢子在田间只能存活几个星期, 越冬后绝无侵染的可能性 。
【【防治】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措施】在田间, 小麦散黑穗的病菌的冬孢子主要由风力传播, 通过伸出或张开的雄蕊颖壳裂口侵入内部 。 一般冬孢子可以传播到距发病中心100米以外的地方, 最远客传播到1000米以外 。 传播远近与风速和气流的运动有关 。
2、侵染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 小麦散黑穗病菌侵入丝是直接从子房壁侵入的 。 扬花和授粉期是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 。 当病菌冬孢子落到柱头、花柱、子房壁上后, 24小时就能萌发, 长出先菌丝, 在子房下部或籽粒冠毛基部, 从子房壁表皮部分直接侵入, 然后穿过珠被侵入珠心组织, 再进入籽粒基部, 潜伏于胚部 。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8天左右 。 病菌也可以从籽粒背部侵入, 从种皮、珠心、胡粉层侵入至盾片, 然后进入胚的分生组织 。
当种子开始萌芽时, 潜伏在盾片和生长点的菌丝体, 随着上胚轴的生长, 侵入第一节和幼苗的根茎节, 最后进入穗部和其他分生组织 。
3、发病条件
小麦散黑穗病发生的轻重与上年扬花期间相对湿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 。 小麦抽穗后, 田间气温经常在病菌要求的适温范围内, 故湿度成为主导因素 。 实验证明, 相对湿度为56—85%时, 人工接种后发病率达91%, 在干燥情况下(相对湿度11—30%), 发病率为22% 。
扬花期间湿度大致使次年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可能因为相对湿度高时, 一般颖片张开角度大, 张开时间也较长, 病菌侵入的机会也较多 。 另外, 在高湿度情况下, 冬孢子萌芽较快, 芽管也较长 。 相反, 在干旱的情况下, 冬孢子萌芽慢, 芽管也较短, 不利于病菌的侵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