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竹的功效与作用吃法,玉竹又名葳蕤
玉竹(葳蕤)
玉竹又名萎蔫、萎蔫,《神农本草经》年首次以“雌性萎蔫”发表,被列为上品 。玉竹是百合科植物,在中国入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2018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药食两用品种中,玉竹就在其中,是老百姓家庭滋阴平补的产物 。
文章插图
《本草纲目》中说玉竹“味甘平”,其根常入药 。它像竹子一样分成许多小段,看起来有点像迷你版的甘蔗,颜色像玉一样黄白色,因此得名“玉竹” 。
功效:
按照《中国药典》的说法,这款产品偏甜,微凉 。肺胃经 。具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肺胃阴伤、干咳咽干、内热口渴 。玉竹含有多种苷类、氨基酸、锌、锰等营养成分,能保护心脏和血管 。竹子中含有的维生素A可以改善皮肤粗糙,使皮肤柔软光滑 。
玉竹适合阴虚燥热、食欲不振、体质虚弱、免疫力下降的人群食用 。肺热燥、阴液不足、干咳少痰、口干咽干者,可用沙参、麦冬治疗 。但脾虚泄泻要慎食,不宜多服痰湿 。
此外,玉竹与其他药材配伍,能祛风解乏,降血糖,使人容光焕发,面色红润 。玉竹合人参,平日养生滋补,可解焦虑、除烦、强心 。适用于工作压力大、精神压力大的敏感人群 。
在烹饪时,需要注意购买的玉竹可能会被硫磺熏制 。玉竹入锅前最好用清水洗净,然后用清水浸泡30分钟,洗掉里面的硫磺 。
润肤佳品玉竹(葳蕤)
在饮食文化浓厚的广东,玉竹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汤料” 。味道很甜,用它煮的汤清澈、湿润、美味,很受欢迎 。
事实上,玉竹不仅是家庭主妇煮汤调味的好帮手,也是一种擅长“补水”肌肤的保湿产品 。
玉竹在草药古籍中有一个名字叫“女威”,意思是“女性补药”,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典故 。相传,唐朝时,有一个宫女,不堪宫中生活,逃入深山 。山里没有现成的食物吃,但野生玉竹很多,所以宫女经常把它收集起来吃 。几十年后,宫女得以离开大山到家乡探亲 。乡亲们惊讶地发现,她的皮肤鲜亮、白皙、细嫩,和她年轻时进宫时看起来也没有太大区别,说明玉竹有保湿养颜的功效 。
《神农本草经》记录了玉竹“长期使用后祛斑、提色、滋润”的功效,说明玉竹在美容护肤方面真的是“有一技之长” 。
文章插图
鲜玉竹
玉竹的特点是汁液很足 。晒干的玉竹已经晒干很多次了,但看起来还是湿润透亮的 。
它的本土植物更加湿润 。《本草经》中说“极难干,即干而软,栽根易旺” 。普通植物的根,在炎热干燥的天气里被挖出暴露后,很容易变得干燥坚硬,但玉竹就不一样了 。如果在晒玉竹,要边晒边搓,这样可以充分干燥,干燥后拿起一根咬一口,还是粘软的 。
也就是说,玉竹不仅特别“耐干”,而且一直保持着柔软的“身材”,说明它有很强的“锁水保湿”能力 。中药利用了玉竹的这一特点,发挥了
玉竹汁丰富,可以给皮肤补充“水分” 。所以,如果只是单纯因为皮肤干燥而变黑,喝玉竹水往往有一定的“美容”效果 。但如果是天然深色或深色色斑,玉竹可能就不行了 。
食疗方
玉竹桑叶茶
文章插图
材料:,玉竹干20克,桑叶干15克,冰糖适量 。
将做法:玉竹和桑叶洗净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约1000毫升 。大火煮开后,小火煮10-15分钟(不需要长时间煮) 。滤出茶渣后,加入冰糖调味,当茶喝 。
g>玉竹老鸭汤
文章插图
材料:干玉竹饮片30g、枸杞30g、鸭肉500g、当归数片,食盐少许 。
做法:鸭肉洗净,斩块,加入当归片后焯水一遍以去味;再加入适量清水及玉竹枸杞,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0-4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
玉竹人参鸡
文章插图
做法:玉竹50克、人参30克、鸡一只 。将鸡肉洗净、剁成大块 。将洗净、泡好的玉竹与鸡块和人参片一同放入炖锅内,加入4碗水 。
功效:养阴补气 。
适宜人群:适合气阴两虚者,如产后妇女、大病初愈者或手术后的病人 。
禁忌人群:感冒及高血压者 。
玉竹养肺梨
文章插图
做法:玉竹10克、鸭梨一只、冰糖适量 。鸭梨洗净,尖端削成盖状,中间挖去梨核后装入玉竹和冰糖,盖上梨盖后放入盅内,加入适量水,将盅放入锅内,隔水炖熟 。
功效:滋阴润燥、养肺祛痰、美肌 。
适宜人群:阴虚燥热、肺燥咳嗽者 。
禁忌人群:痰湿过多者、脾虚泻泄者、寒咳者不能吃 。
玉竹煲猪手
文章插图
材料:猪手2只,玉竹30g,盐、味精、火腿汁、色拉油各适量 。
做法:
将猪手洗净后,用沸水焯一下;
锅内放少许色拉油、火腿汁,煮开后放入猪手,待猪手上色后,加入适量的水、玉竹、盐和味精,文火煲3-4小时,取出装盘;把煮猪手剩余的汤汁均匀的淋在猪手上即成 。
功效:
猪手中含有大量的胶质和胶原蛋白,在含锌酶的作用下,能提供皮肤细胞所需要的透明质酸,使皮肤水分充足保持弹性,从而防止皮肤松弛起皱纹,对于养颜美容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另外它还可以补血通脉 。本品非常适合于身体虚弱者尤其是女性用于美肤养颜 。
注意事项:因本品性寒、多脂,易于滋腻碍脾,服用时注意痰湿气滞者禁服,脾虚便溏者慎用 。■
【玉竹的功效与作用吃法,玉竹又名葳蕤】【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