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的肥水管理和栽培方法

竹笋 , 在中国自古被看成“菜中珍品” 。竹笋是中国传统好菜 , 味喷鼻质脆 , 食用和栽培汗青极为悠长 。竹笋为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苦竹、淡竹、毛竹等的嫩苗 , 又称竹萌、竹芽 。据阐发 , 生笋含卵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成分。

竹笋的肥水管理和栽培方法

文章插图
竹笋的发展习性
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种的地下茎入土较深 , 竹鞭和笋芽借土层庇护 , 冬季不易受冻害 , 出笋期首要在春季 。麻竹、绿竹等丛生型竹种的地下茎入土浅 , 笋芽常露出土面 , 冬季易受冻害 , 出笋期首要在夏秋季 。
竹原产热带、亚热带 , 喜温怕冷 , 首要分布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域 。毛竹发展的最适温度是年平均16~17℃ , 夏日平均在30℃以下 , 冬季平均在4℃摆布 。麻竹和绿竹要求年平均温度18~20℃ , 1月份平均温度在10℃以上 。故在中国南边竹林繁茂 , 而秦岭-淮河以北竹林稀少 。竹需要土层深挚 , 土质松散、肥饶、潮湿、排水和通气性杰出的泥土 , 泥土pH值以4. 5~7为宜 。
竹笋的肥水治理和栽培方式
肥水治理:
(1)施肥 新栽的竹林于春夏间用稀释的人畜粪尿或尿素分数次浇在竹株四周 , 促进根群成长和发笋、抽新鞭 。秋季连系除草松土 , 施栏粪或堆肥 , 翻入土中 。成林后每年春笋采毕用人畜粪尿每亩约1000公斤 , 施入挖笋留下的穴内 , 并在其他部位开穴施肥 , 使全林肥料分布平均 。肥料施下后用土笼盖 。此次施肥首要是促进新竹的成长和新鞭的成长 , 并使母竹敏捷恢复兴旺发展 。秋季每亩用栏粪成堆肥1000-1500公斤平均撤施 , 翻入土中 , 促进竹鞭上笋芽的成长 。冬季再施栏粪或堆肥10D0-1500公斤或塘泥、河泥2500-5000公斤 , 铺在土面 , 不仅供给养分 , 并对鞭和根有保暖感化 。
(2)浇灌和排水 南边地域在梅雨期和夏秋间有台风 , 暴雨时 , 都要做好排水工作 , 防止低洼处积水烂鞭 。碰到秋旱要实时灌水 , 防止土过干故障笋芽的形成和膨年夜而影响来年产笋量 。在雨量少的地域尤须正视灌水 , 重点是在春季出笋或夏日发鞭时 , 冬季泥土封冻前 。
栽培:
(1)除草和松土 新建竹林在郁闭前易蕃殖杂草 , 每年要除草、松土两次 。第一次在新竹枝叶睁开后梅雨到临进步行 , 这时铲除的草嫩 , 易腐臭灭亡.过早对新竹晦气 , 过迟易伤鞭;第二次在8月进行 , 这时年夜部门杂草种子未成熟 , 草除失落后不会漫衍舒展 。竹林郁闭后 , 每年在7-8月间除草一次 。在新竹四周松土应分开植株的33厘米 , 以免伤断新竹根 。
松土宜较深 , 使耕土层增厚 , 有利鞭和根的成长 , 可多积储雨水 , 削减旱害 。在松土时发现黑褐色的老鞭和砍伐后留下的竹蔸 , 以及树桩、石块等都挖除 , 使竹鞭和根群能顺遂伸展 。
(2)埋鞭和铺土 因新鞭大都分布在老鞭上面的土层中 , 若任其天然则竹鞭地点的土层逐年变浅 , 乃至鞭根接收泥土养分和水分的规模缩小 , 影响鞭和整个植株发展 。是以 , 在松土时要掘除衰老鞭和浅鞭 , 诱导新鞭向泥土深层成长 , 还需要铺土加厚耕土层 , 发现有粗壮的鞭伸展到浅土层或露出土面 , 当即在它下面掘30厘米多深的沟埋下 , 并在沟中施肥 。筑成梯田的竹林 , 每年把梯壁的土削下一层 , 铺到下级的梯面上 。在不筑梯田的缓倾斜地 , 因泥土随雨水向下坡移动 , 铺土时要从下坡取土挑到上坡 。
(3)钩梢 新竹发展昔时10-11月间 , 截去竹秆的先梢 , 称为钩梢 。这一办法可削减风雪风险 , 按捺竹秆的顶端优势 , 促进行鞭和发笋 。故笋用林非分特别正视钩梢 。为了使竹林具有合理的叶面积 , 钩梢时宜保留枝叶15-17盘摆布 。
(4)母竹的选留和更新 新造竹林在前5-6年内 , 要在出笋旺期尽量选留粗壮而地位适宜的春笋 , 让它们长年夜成林 , 使全林立竹分布平均 。早出土的笋大都是从浅鞭发生 , 长成的竹扎根浅、发展弱;迟出土的笋常因养分供给不足 , 大都成为退笋 , 即使长年夜也不克不及成好竹 。
【竹笋的肥水管理和栽培方法】毛竹笋用林每亩留母竹100-150株 , 满额后每年春季又留发展健壮、部位适宜的新竹每亩20-30株 。昔时冬季砍去同数的老竹 , 使林内立林经常连结必然密度 , 并且壮龄竹占大都 。毛竹的立竹春秋可以秆的光彩识别:三年生以前为绿色 , 四五年生为黄绿色 , 六七年生为绿黄色并有较厚的灰白色腊质层 , 八年今后逐渐改变成古铜色 , 腊质层逐渐脱落 。一般七年生今后的竹发展势削弱 , 可以砍伐 。砍伐的老竹要选叶色发黄来年即将换叶的 , 不成砍叶色浓绿的“孵笋竹” 。砍伐老竹时还应砍密留稀 , 使全林立竹分布平均 , 提高对阳光的操纵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