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永不与中国和俄罗斯开战 美国说的话可信度有多高?

昨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约翰·海顿明确指出,“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永远不与中国开战” 。他强调,“对于大国,我们的目标应是永不与中国和俄罗斯开战,因为那一天对全世界来说将是糟糕的一天,对我们这些国家来说糟糕的一天 。这种战争会毁灭世界” 。那么美国永不与中国和俄罗斯开战,美国说的话可信度有多高?下面我们来看看 。

美国永不与中国和俄罗斯开战 美国说的话可信度有多高?

文章插图
9月13日,海顿在布鲁金斯学会于华盛顿举办的视频会议上称,“我们总是得担心‘修昔底德陷阱’,但美国已经和苏联经历过同样的事情,两个大国发生了当时最严重的对抗,这也是第一次有两个大国同时拥有庞大核武器 。但是,双方全程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因为我们一直保持威慑,没有越线” 。
在谈到美国的国防战略时,海顿称,拜登和国防部长奥斯汀等现任政府领导层已经非常清楚地表示,中国是美国必须关注的“步步进逼的威胁”,今天、近期和长期都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认为俄罗斯的潜在威胁不重要,这个国家拥有庞大的核力量 。 
海顿特别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与俄罗斯是非常不同的竞争对手,经济规模巨大,美国想发展的盟友和伙伴也需要与中国合作” 。正因如此,海顿不止一次强调与中国对话的重要性:“我们尽管有分歧,但确实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目标,那就是彼此永远不要开战,因为核战争是一件坏事” 。
最近美国总统拜登访问加州的时候,遭到了该州民众的抵制 。现在加利福尼亚州在举行罢免州长以及选举接任者的投票,而拜登到现场为加州州长加文·纽森站台 。纽森的主要竞争对手、共和党人拉里·埃尔德被形容为“特朗普的克隆人”,并且放狠话让加州民众二选一 。
拜登明确表示,要么让纽森继续担任州长,要么让“特朗普”上台!他还对现场民众说,加州的经济规模庞大,选举结果将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引起反响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者雅罗斯拉夫斯基指出,作为民主党选民比共和党选民多500万人的“深蓝州”,如果纽森被罢免,这场“政治地震”将波及全美 。民主党将遭受沉重打击,参议院的控制权甚至可能不保,美国各州的抗疫政策也会受到影响 。
现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国会众议院听证会上遭到质询,共和党人明确指出,美国人不习惯失败,从阿富汗的撤军是一场灾难 。当下,特朗普的支持率又持续上升,民主党的世界正遭到毁灭,因为拜登上台后并没有解决疫情问题,从阿富汗撤军也遭遇惨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国国内的民粹主义再次爆发 。
拜登从阿富汗撤军抛弃了加尼政府,同时也抛弃了盟友,这导致他的“价值观外交”遭到重大挫败,这是其失败的本质原因 。可见美国人说的话的可信度 。现在美国已经把主要战略目标调整到大国博弈上,逐渐丧失了全球战略 。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曾表示,美国不再是超级大国 。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美国人要面临一段时间的国家失落感 。目前距离2024年还很遥远,所以判定特朗普会否上台还为时过早;如果美国民众适应了美国不再是超级大国,那么民粹主义危机就会消退 。
美国同中俄两国的博弈是长期性的,希望在确保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重新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 。但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回归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元化体系 。美国政客所谓的“享受全球霸权”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二战之后帝国主义就不复存在了 。为了让各国不再发生战争,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联合国”这一概念 。而美国国内实行的是宪政共和体制 。如今拜登想要弥合美国,这不符合美国体制的要求,因为美国实行的是两党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产生活力 。
美国可能推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而这也是共和党和民主党都在做的事 。所以,无论特朗普的“美国第一”,还是拜登的“领导世界”,都只不过是一种炒作方式 。
其次,实际上,美国一些成熟的政治家非常清楚世界上不可能产生新的帝国主义国家,比如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就算打赢了伊拉克战争,可最后还是被迫下台 。美国被设置为消灭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家,而美国的政客却炒作“世界霸权”和“世界争霸”,这是在诱导其他国家走向错误的道路,利用资本主义市场的力量推翻这个国家 。
自2017年以来,世界上所有的民粹主义者都失败了,由此可见,民粹主义和西方的政治体系完全不兼容 。
第三,当今世界,真实的竞争发生在科技领域,是各个国家高科技公司的竞争,并非单一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美国的一些政客在模糊概念 。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粹主义背后有一个巨大阴谋,但是像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德国总理默克尔这样的成熟政治家并没有认同民粹主义这一概念,而我国一直在走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美国的阴谋没有得逞 。
【美国永不与中国和俄罗斯开战 美国说的话可信度有多高?】 美国想塑造新的萨达姆和卡扎菲,然后再推倒,这样的阴谋在以后可能无法实施了,所以美国那些演戏的政治人物,最后被自己国家的民粹主义所推倒 。即此而言,特朗普和拜登的轮番表演并不会改变历史的方向,最后只会自取其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