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名窑八大名瓷_景德镇瓷器官窑排名

宋代五大名窑 八大窑系和六大窑系关系问题一、 宋代瓷业的昌盛
宋代瓷业的振兴,是由于国家减轻了赋税,使人们得以休养生息,社会比较安定,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促使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商品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出现了许多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和集镇 。宋代许多瓷窑集中地自然形成商业繁荣的集镇,如河南登封曲河宋代窑址附近发现的清代碑记说:“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窑场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 。”登封曲河窑场如此,其他瓷窑集中地也可推想而知,如鹤壁集窑、神垕镇窑、新安县城关窑等,大凡繁华的集市周边均设窑烧造瓷器,集市成为商贾云集、瓷器集散地 。至于北宋的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与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既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有是最大的消费城市与商业贸易中心,人口逾百万之众,除了当时的商行、货栈,茶坊、酒楼与瓦舍、勾栏到处可见 。
宋代社会经济关系的改进,减轻民众负担,提高了生产情绪,促使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对瓷业的发展导向,提出了新的需求,它不仅要生产广大人民日常生活必须用瓷,其重点还得提高制瓷的质量与工艺技术,生产满足皇宫、贵族、官僚、富商大贾装点豪华的居室,产品美观、实用,又具有观赏、收藏和艺术陈设价值的瓷器 。如历史鉴赏与收藏家所盛赞的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这些名窑生产的瓷器,也主要是供观赏收藏用的陈设高档艺术品 。宋代的茶坊酒肆,均选用洁精的名瓷器皿,饭店选用耀州窑青瓷碗,饮食担子也用定州窑的瓷瓶,在民间流行瓷枕作睡具,妇女化妆多使用瓷制香料盒或脂粉盒 。尤其宋代斗茶风盛行,上自帝王,下到文人学仕和雅兴百姓,皆以斗茶取乐,以斗茶聊天,作为胜败论争的一种娱乐方式 。斗茶使用的黑釉茶盏,在宋代各地窑址中皆有发现 。可见当时瓷业的振兴,一方面为满足宫廷贵族等上层人士高尚的艺术追求,同时也适应了当时的习俗时尚与瓷器的普及,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满足了社会各方面的客观需求,从而得以兴旺发达 。
二、 五大名窑的兴起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产品多样,富于装饰,技艺娴熟,工艺精细 。瓷艺荟萃,相互促进,争芳斗艳,独具风韵 。全国各地官窑林立,民窑四起,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进而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局面,并形成八大窑系 。大江南北,各地窑口竞相仿制 。由于北宋皇宫的特殊需要,选定工艺精湛,技艺超群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由宫廷直接垄断或派职官进行监烧,专为宫廷显贵烧制御用品,更由于宫廷的赏识与宠爱,又将这五大名窑的产品作为官窑产品,为了显示皇宫的独尊,有的产品甚至禁止在民间流通和仿制,普通的生活日用瓷和广为流行的商品瓷器,一旦被宫廷垄断后,则成为皇宫御用的工艺美术陈设品,民间禁用 。五大名窑的出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北宋时期陶瓷发展历史,跨进了繁荣昌盛的新格局 。
1) 汝窑:因产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寻,汝官窑已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宋时宝丰归汝州管辖)找到 。汝窑以产青瓷著称,土质细腻,胎坚细蜜,釉色润泽,釉中和玛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虾青,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 。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也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赞美 。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若碧玉,扣声如磬 ,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底上有细小支钉痕 。汝窑分为汝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和民窑(即临汝窑)两部分 。民窑造型多样,美观大方,富于装饰,艺术性强,图案丰富,线条流畅,坚固耐用,备受青睐;而宫廷用瓷则造型秀丽,工艺精细,玛瑙为釉,釉色蕴润,胎呈香灰,满釉裹足,开片密布,高雅素净 。
汝窑是北宋后期元祐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 。主要器物有盘、碗、碟、洗、尊、盏、托、水仙盆等 。盘、洗、碗多为圈足外卷,足底有3-5个支烧痕 。碗是莲花式,较深,是宋代较为盛行的注碗形式 。盘有花口、圆口、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盘是较为独特的器形 。瓶:有纸槌瓶、长颈瓶、长颈敞口瓶 。尊有三足尊,出戟尊 。盏托为方花瓣式,水仙盆为椭圆形 。
汝窑器物胎较薄,质地细腻,呈香灰色,修坯精细一丝不苟 。
2) 钧窑:因在河南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窑烧造瓷器而得名 。其主要特点:造型端庄,胎质细腻,坚实致密 。扣之其声,圆润悦耳,万紫千红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钧瓷的造型除碗、盘器皿,还有壶、罐、炉、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别在钧台窑出土的多种宫廷美术陈列品和各类花盆、盆奁儿、尊、炉、瓶、洗及文房四宝等 。
钧台窑经考古钻探、发掘证明,该窑址总面积为36万多平方米,共分四个不同品种的烧造区,即白地黑花瓷、青瓷与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钧窑烧造区 。这里的钧瓷纯属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品窑口,其主要特征:紫口铁足,芝麻酱底,窑变美妙,红紫相映 。开片密布,釉层蕴润,做工精细,胎坚致密 。有蚯蚓走泥纹者尤好 。钧窑的花盆及盆奁儿,为了适应北宋皇宫的设计需要,盆及盆奁儿同号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汉字号码,一号最大,十号最小,以次递减,形成了钧瓷独有的特点 。
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炉、钵、碗、盘、瓶、出戟尊等 。以铜金属为着色剂的乳浊釉通称钧釉,颜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 。“入窑一色 出窑万千” 。钧窑釉料配方一致,由于入窑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窑后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绚丽多彩的颜色,为以后花釉、彩瓷开辟了道路 。钧窑另一个特点是坯胎在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发生裂纹经高温时釉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补裂纹而形成蚯蚓走泥纹 。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随之带走大批北方各种手工艺工匠,从此宋钧一厥不振 。但在宋钧盛名影响之下,民间于战乱之后为了生活,各地借宋钧之名恢复了钧窑原始时期的青器—元钧 。与宋钧相比大为逊色,偶尔也见有带红紫斑一类的瓷片,是有意识的在青釉下涂一块红铜釉 。烧出后虽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满全身,更没有象宋钧那样绚丽多彩的窑变颜色 。故有人对元钧的天青釉和紫斑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这两种釉色化学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占0.33%,而青釉则仅0.098%,这也说明钧釉紫斑是有意识涂上去的 。如此一类的钧窑遗址仅禹县境内就有九十六处之多,至于临汝、郏县、登封、宝丰以及洛阳以西的新安县,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安阳等地相类似的瓷片相当普通 。此种元钧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较简单的釉料配方制成 。故胎壁较厚、笨重粗糙,内含杂质较多 。烧成后胎内有夹砂或气孔现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黄白色、黄色、黄褐色、橙黄色,制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为主,如盘、碗、碟、板沿洗、钵缸之类的器物较多 。施釉薄厚取决于上釉技术和生胎的强度,一般说元钧釉厚施釉二、三遍,烧成后大多釉垂如蜡泪 。有时造成釉内含气泡较多,或有没有烧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遗留在釉内形成的斑点 。更由于炉温掌握的晶彻的珠光釉,时而因温度不足或温差不一,使之釉面显蓝灰、青灰、豆青、灰绿或烟薰发黑等色调 。虽有天青、天蓝、月白、紫红斑等釉色,但极艳丽细腻,莹润的已不多见 。制法上元钧与宋钧也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宋钧多采用支烧满釉、器底遗有细小支钉 。元钧则采用叠烧,器外半截釉 。器壁修饰不甚规整,底足削旋时由于刀具斜放底足中间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较薄,是元代钧窑突出的特点 。
3) 官窑:据宋?叶寡《坦斋笔衡》记载:“北宋大观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名为官窑 。”官窑又可分北宋(汴京今开封)官窑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内司窑、郊坛下官窑 。北宋官窑窑址已深埋地下7米无法寻找,而南宋官窑窑址经考古发掘已在杭州乌龟山下找到 。但北宋官窑由于直接受到汝窑的影响,虽然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处豫东大平原,当地并无瓷土、釉药原料,也可以从汝州、禹州等地运去原料,然设窑烧造官瓷,当然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制瓷技巧 。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弦纹炉与北宋官窑的冲耳三足炉,二者釉色极相似,不仅风格雷同,甚至一脉相承 。
北宋官窑的原料也非常讲究,均选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陈留、钧州等地,所以马祖常诗云:“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 。”官窑产品胎骨有白、灰、红等色,白的含有铁质的黑釉护胎足,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绿等,其釉薄如纸,釉内呈现冰裂、蟹爪、梅花和开片等纹样,也有作鳝鱼血状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丝铁线两种大小不同的开片,成为北宋官窑的基本特征 。其造型多炉、瓶、壶、尊、碗、盘、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 。
南宋官窑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把都城由汴京(开封)迁到了浙江临安(即杭州)建都,史称“南宋”,在北宋南迁时,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继迁到南方,这时北方一些瓷窑逐渐衰落,甚至停产,而南方制瓷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
南宋迁居临安后,在凤凰山下设窑,称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 。后来又在乌龟山下的郊坛另设新窑,称为“郊坛下官窑” 。以上两个官窑统称“南宋官窑” 。
修内司官窑:至今没有发掘仅据曹昭《格要论》记载,“官窑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类似,有黑土色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无纹路 。”
郊坛官窑:在今浙江省杭州乌龟山 。上世纪50年代起作了多次发掘 。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 。
胎质:有黑灰胎和黑褐胎两种、胎薄者施釉较厚 。
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黄色、油灰色、釉面有开片纹,纹片较大,有冰裂纹 。
造型有:盘、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 。传世品有方、圆、葵口、折沿等各式洗 。瓜棱贯耳、胆式弦纹瓶 。葵口花式盘、葵口圆口碗、盏托等 。大部分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器物多采用支钉支烧,洗有5-8个支钉 。少数器物从造型和釉色,纹片都与哥窑难以区分 。官窑制品明、清御窑大量仿制,其中雍正仿品质量最好,有达到乱真的程度 。
4) 哥窑:产自浙江龙泉,相传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烧瓷谋生,而且都比较成功,然章生一烧制的瓷器更为名贵,更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与青睐,榜上有名,既称哥窑,也名哥瓷 。其主要特征: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色调 。黑灰胎有“铁骨”之称 。其釉为失透的薄乳浊釉,以灰青为主,还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黄、浅青等色 。器表纹片装饰,大小有别,有的大纹片呈现黑色,而小纹片呈现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美称 。但也有纯小开片纹者,纹片全部呈现黑色,世称“百圾碎”为其绰号 。传世的哥窑器造型有:各式瓶、炉、碗、盘、洗、碟和罐等 。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又有瓷胎与砂胎之别 。
哥窑列为宋代名窑,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列名于宋名窑汝窑、官窑之后,钧窑、定窑之前,可见哥窑已被当时认定为宋窑,并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对象 。然而由于它的传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贵 。更由于传世少,稀有难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现仿烧 。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云:“旧哥哥窑出(指出产某地,产地待考),色青浓淡不一 。也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 。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也不好 。”由此可知旧哥哥窑当指宋代哥窑,而从元末已出现的仿哥窑则为新哥窑 。《格古要论》没有说明哥窑与弟窑之关系 。《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窑场的事 。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瓷的龙泉青瓷 。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窑场进行大规模调查和发掘,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窑的窑址 。而釉面布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址的一种产品,很有特点,生产作坊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的把它分为哥窑、弟窑两个窑系 。明清以后景德镇有专仿哥窑的产品 。
【中国五大名窑八大名瓷_景德镇瓷器官窑排名】5) 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瓷村 。曲阳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 。创烧于唐,发展于宋,延续烧瓷至金、元时期 。唐代始烧白瓷、黄釉器物 。白釉器受邢窑影响,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等器形 。宋代定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烧制碗、盘、盏、盒、壶、瓶、枕等类器物,以白釉为主,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釉、褐花等品种,白釉器胎白坚硬,薄胎、釉白中泛牙黄色,因覆烧而形成形成无釉的芸口,釉流有泪痕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 。北宋晚期一度为宫廷及官府烧制瓷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窑龙纹盘、碗、既专为皇室烧造,有些器物入宫后刻“风华”、“寿华”、“禁苑”、“德寿”等宋代宫殿名称 。窑址出土白瓷标本刻有“官”、“新官”、“会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识,显然是为官府或某些机构而烧制 。定窑黑釉,釉色黑如漆 。酱釉器有内白釉外酱釉的复合釉 。绿釉标本发现最少,只有碗 。此外,定窑印花白瓷及覆烧方法影响一批瓷窑,如河南鹤壁、山西介休、霍县、阳城、盂县、平定、四川彭县、江西景德镇都摸仿定窑白瓷,形成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 。霍窑仿定产品有土定之称;景德镇仿定有南定之称 。明、清景德镇仍有仿定窑的器物 。
三、 八大窑系的形成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鼎盛阶段,它为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可谓百花盛开、群芳争艳,名窑迭出,窑系形成 。陶瓷界通常用多种瓷窑体系的形成,来概括宋代瓷业发展的基本面貌 。官窑林立,民窑四起,新产品层出不穷 。根据各种生产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技法的不同,除了上述“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并列的,还形成了八大窑系 。北方地区有: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钧窑系;南方有泉龙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越窑系、建阳黑釉瓷窑系等 。
同一窑系生产相同的品种,但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 。如定窑系以薄胎白釉产品为主流;耀州窑则以青釉刻、划花品种为特点;钧窑系以钧红、天蓝釉为特点;磁州窑系以白地黑花为主;龙泉窑系以翠青釉取胜;景德镇窑系以青白瓷为特点 。同一窑系又各有多种产品,如定窑系除印花白瓷,尚有黑釉、紫釉、绿釉、等品种,形成了黑定、紫定和绿定等独特的风格 。而磁州窑系,除了白地绘黑花,还有珍珠地划花,白釉剔花,划花,刻花,宋三彩与宋加彩及其绞胎、绞釉等多种工艺的新品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各窑系的产品种类和装饰艺术及图案内容 。
(1) 定窑系:是北方重要瓷窑体系之一 。定窑因刻花、划花、印花著名,又以首创覆烧工艺而著称,影响极大,波及很广,各窑竞相效仿 。宋室南迁,曲阳的工匠也随之南选,将定窑的先进工艺带到景德镇,曾对当地瓷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定窑在北方受影响较大的有山西的平定、阳城、介休、霍州窑,北京的龙泉务窑,赤峰缸瓦窑河南的鹤壁集窑等,南方地区除景德镇窑尚有江西的吉州窑和四川的彭县窑等 。定窑系以烧白釉印花为主,兼烧黑、酱、绿釉以及白釉剔花瓷,并以曲阳为中心,产品质量居各窑之上,也最具代表性,产品以折腹盘、碗为大宗 。北宋前期为定窑的鼎盛期,胎薄质细,釉层匀净,工艺精细,光洁润泽,并采用刻花、划花和印花技法,构图严谨,题材广泛,图案丰富,线条流畅 。其中有花卉、动物、人物、禽鸟及婴戏图等,尤以孩儿枕为其代表作品 。定窑的覆烧工艺为首创,对全国各地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得以迅速推广,河南的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都发现了大量的覆烧垫圈窑具,就是证明 。
定窑创烧于唐,盛烧于宋,尤其定窑的印花技术广为传播,有的摹仿器形,有的摹仿纹饰,有的则摹仿釉色,有的摹仿烧法,直到金元时期还在继续效仿,其结果形成了以定窑器为中心的定窑系 。
(2) 磁州窑系: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之一 。它的产品气势磅礴、画技熟练流畅、图案丰富,品种多样,深受民间欢迎 。装饰以白地黑花、剔花、划花、刻花、褐彩等多种技法,内容和题材更是丰富多彩,有花卉图案、禽鸟游鱼;有人物风景、诗词歌赋;有吉祥语、姓氏铭记 。为招徕顾客,各窑都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磁县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居群窑之首,画法流畅,一气呵成,刚健挺拔,颇具北国雄风 。修武当阳峪窑以剔花、划花见长,利用化妆土形成多层次的色彩对比,技法娴熟,纹饰活泼,别具神韵,其绞胎更是工艺独特,图案清新,有的组合为花朵盛开,还有的犹如羽毛折起,又似孔雀开屏 。登封曲河窑则以珍珠地划花见长,将金银器的钻花技法移植运用到制瓷器上,独具风采 。禹州扒村窑也以白地黑花见长,粗料细做,画风更加豪放,其色黑如铁、白如玉、红如珠、绿如翠,绿釉红彩,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尤以宋三彩之精,加彩之美,更传为佳话 。山西介休窑则以黑釉剔花构成自己的雄浑风格 。江西吉州窑盛烧于南宋,融磁州窑和建窑之长于一体,其画风既有北国之雄姿,又具有南国的精巧细腻,更创一种剪纸贴印花技术而闻名于天下 。
磁州窑以浓厚的地方风味,淳朴的民间艺术风格,影响大江南北,颇受人们喜爱 。宋、金、元、明、清、盛烧不衰,除北方外,连广东、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也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系 。
(3) 耀州窑系: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是北方青瓷的代表 。该窑始烧于唐代,以白瓷、黑瓷、青瓷及素胎黑彩瓷为主,也兼烧唐三彩 。中经五代,到了宋代改烧青瓷为主,以刻花、划花、印花青瓷盛极一时 。北宋中期曾为皇宫烧造贡瓷,其造型、纹饰大多与定窑相似,然而釉色有别 。刻花技法娴熟,略胜定窑一筹 。图案丰满,立体感强,颇具艺术魅力,对其它各窑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一个以耀州窑为中心的耀州窑系 。其中波及到河南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州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鲁山段店窑、新安城关窑和安阳善应窑等,它们皆有印花青瓷产品的出现 。然河南各窑的产品釉色偏绿,而刻花浅,施釉后凸凹不明显,花纹疏密有致,不及耀州窑图案丰满,纹饰繁密,具有其明显的地方风格 。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容县窑,为了适应当地和外销的需要,也仿烧耀州窑风格的产品 。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的青釉,使用氧化铜烧成绿色,有别于耀州窑和北方青瓷采用铁的还原釉 。但其色彩、造型、纹饰均与耀州窑相类似,仍属于典型的耀州窑系的青瓷系列 。
(4) 钧窑系:钧瓷创烧于唐,盛烧于宋,复烧于金元 。铜红釉的烧成乃钧窑之首创,复杂的窑变机理,形成钧窑红紫相映,绚丽多姿,窑变美妙,艳美绝伦的艺术风格 。钧瓷从创烧以来,原为民间生产日用生活器皿,由于造型端庄,胎坚致密,工艺讲究,釉层蕴润,窑变多样,五彩缤纷,备受民间所青睐,更受到北宋皇帝的赏识与宠爱,到了北宋晚期被宫廷垄断为官窑,在禹州城北门里古钧台附近设窑,专烧御用品,并派职官监烧,凡不合格者一律砸碎就地深埋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瓷艺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周边地区的窑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宋金对峙,北宋南迁,官办的钧窑停烧 。然而钧窑器的烧制技术仍广为流传,各地竞相仿制,金元以来钧瓷生产达到了复苏的程度,以河南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遍布北方四省(区)河南、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呼和浩特等27个县、市,并以河南为最 。江南地区仿制钧窑也蔚然成风,如浙江、江西、江苏、广东和广西各重要产瓷区域都在仿制,烧制出各具特色的仿钧作品 。在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以及江西景德镇窑等烧制的低温釉艺术陶瓷的窑口,所仿作品世人往往都冠之一个“钧”字,如宜兴窑的釉陶称为“宜钧”或“坭钧”,广东石湾窑仿钧作品称“广钧”,而景德镇窑瓷器上的低温釉装饰则称为“炉钧”加以区别 。各窑的仿制,既保留了钧瓷的传统工艺,又各有创新 。钧窑窑变奇特的魅力影响之大,波及之广,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称雄于其他四大名窑之上,至今钧瓷生产仍延续不断,加之先进科学的介入,可谓仿古创新,再现辉煌 。
钧瓷文化更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风格独具,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大放异彩 。中国钧瓷集科学技术、工艺美术、釉面装饰、造型艺术、东方美学及其华夏民族的优秀气概等方面,因而它不仅被北宋宫廷所青睐,还博得了古今中外专家、学者及广大社会各界钧瓷爱好者的赞赏与珍藏 。
(5) 龙泉窑系: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继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传统,集三家之长,烧造出釉色纯正,造型优美的青瓷 。到南宋时已达鼎盛,尤以梅子青和粉青称雄一时 。南宋时应皇宫贵族需要,也烧造仿官窑产品 。梅子青釉有同汝窑釉色类似的美感,釉质浑厚如玉,色如翡翠,又似蓝空映照下的淡绿湖水 。然而由于梅子青釉烧造工艺极为复杂,要多次挂釉,多次烧成,又要白胎映衬,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种名贵的产品,仅南宋烧造,传世甚少,愈加珍贵 。元明两代仿烧不断,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全部废止 。六大窑系是《中国陶瓷史》上的说法,民窑有六大窑系,有学者认为还需再补充两个即八大窑系,正好以长江为界,南北各四个 。
中国五大名窑八大名瓷_景德镇瓷器官窑排名
中国古代瓷器五大名窑是指什么分别为: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
1、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
2、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 。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
3、官窑:官府经营的瓷窑,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 。宋代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元代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 。明清景德镇官窑,近代常以帝王年号分别命名,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等 。明清官窑亦称“御窑”,官窑以外窑场,称“民窑” 。
4、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 。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创烧于唐,极盛中国五大名窑于北宋及金,终于元 。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 。器型在唐代以碗为主,宋代则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 。定窑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
5、哥窑: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 。宋代五大名窑也中国五大名窑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分别为: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 分别为: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中国五大名窑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中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与瓷器不同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中国五大名窑:
汝窑 官窑 钧窑 定窑 哥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