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樵者坐在青山之上

作者:黎荔
荷樵者坐在青山之上
有一个古老的职业叫樵夫 , 指上山砍柴、劈柴的人 , 他们以砍柴卖柴为生 。 在古代汉语中 , 还常有“樵苏”一词 , 樵者与苏者是不同 , 取薪曰樵 , 取草曰苏 , 前者砍柴 , 后者刈草 。 相同之处就是 , 樵苏都是上山采集柴草的人 , 以此为日常生计 。
樵夫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 他们每天沿着羊肠小道上山 , 在深山中辛辛苦苦地打了柴 , 远远地挑到市上去卖 , 卖了钱通常只够一天的开销 。 回到家中 , 又忙着磨快斧头 , 为明天的生活考虑 。 如果哪天樵夫病了 , 或者刮风下雪 , 大雪封山 , 他的生计就要落空 , 家中便会挨饿了 。
古人常将渔夫与樵夫并举 , 如王维《桃源行》:“平明闾巷扫花开 , 薄暮渔樵乘水入 。 ”杜甫《村夜》诗:“胡羯何多难 , 渔樵寄此生 。 ”苏轼《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侣鱼虾而友麋鹿 。 ”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白发渔樵江渚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杯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 中国古代文人对隐居山中、水边的自食其力逍遥容与的樵夫、渔翁一直抱赞赏企羡的态度 , 认为他们远离扰乱红尘 , 友麋鹿 , 伴烟霞 , 是最令人赏心适意的生活 。
樵唱在山 , 渔歌在水 , 青山绿水在樵渔 。 他们远离尘嚣扰扰、人间是非 , 身居边缘 , 静观世变 , 又不脱离真实淳朴的生存和劳动 , 渔樵之人是凡俗和超越的结合 。 中国文人认为渔樵的生活毫无争竞 , 自得其乐 , 逍遥自在 , 是令人向往而难以拥有的生活境界 。 到了宋朝以及元明清 , 渔樵形象还转变为爱讲历史 , 谈古论今的人 。 历史最后都会变成故事 , 在中国人这里叫做渔樵闲话 , 也就是打渔的人 , 砍柴的人 , 坐下来讲讲古 , 秦始皇怎么样 , 汉高祖怎么样 , 诸葛亮怎么样 , 他们处江湖之远 , 居山林之深 , 却观察的是整个历史的大局 。
荷樵者坐在青山之上
【荷樵者坐在青山之上】文化意义上的渔樵意象 , 是历史上重重叠加而成的 , 因此含义特别丰厚 。 渔樵以青山流水来衡量历史 , 衡量一切故事 , 看得明白其中的大局大势 。 借得青山流水的永恒尺度 , 渔樵得以超越一切爱恨情愁 , 超越一切兴衰成败 , 看出故事背后的历史之道 。 这样的渔樵 , 过于世外高人、文人品格了 , 现实中的渔樵 , 绝大多数是普通劳动人民 , 他们一天到晚打鱼伐木 , 也不一定填得饱肚子 , 骨子里也没什么诗书气质 , 可能大字也不识几个 。
自从盘古开天 , 樵夫的行业就传下了 。 他们深入山林 , 伐木丁丁 , 每天打了柴 , 行歌古渡 , 易米市菜 , 只要够了当天的用费 , 便不再烦心 。 回到家中 , 面对青山绿水 , 悠闲地磨一磨斧子 。 这样的生活 , 大有“日出而耕 , 日入而息 , 帝力于我何有哉”般无忧无虑的心态 。 唐代诗人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一诗 , 就是用一个“乐”字 , 来描绘看似艰苦的樵夫生活:
泽国江山入战图 , 生民何计乐樵苏 。
凭君莫话封侯事 , 一将功成万骨枯 。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 , 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 请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 , 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在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心中 , 以打柴割草平安度日 , 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 除此以外 , 还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然而即便是这样卑微、渺小的要求 , 在战乱年代仍然是一种奢望 。 “一将功成万骨枯” , 是全诗之警策 。 “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 , 令人触目惊心 , “骨”字更是极骇人 , 白骨森森 , 尸骸堆叠 , 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 , 千里之间没有人烟 , 这一切的牺牲只换来了某人的封侯 , 某人的拜将 。 在一些人看来 , 王图霸业才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 但是 , 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 , 平平淡淡的过日子 , 就是真正的幸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