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海:大批新型农民脱颖而出

本文转自:云南网
“90后”不愿种地 , “2000后”不会种地 , 更多的农村青年纷纷离开乡村 , 离开土地外出打工 , 这是眼下农村的普遍现象 , 特别是山区、边远山区农村更为明显 , 劳动力老龄化 , 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凸显 。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 通海县采取培训、扶持和引导等多种形式 , 促使一批新型农民脱颖而出 , 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
【云南通海:大批新型农民脱颖而出】
云南通海:大批新型农民脱颖而出
自2016年起 , 通海县围绕鼓励扶持返乡青年创新创业战略 , 以农广校为依托 , 县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为支撑 , 各乡镇、街道积极配合 , 采取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参观学习和种植能手经验交流等方式 , 全面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通海县农广校校长蔡丽萍介绍 ,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 有效破解谁来种地、种好地的难题 , 一大批怀揣创新创业梦想的年轻人 , 主动放弃外出打工而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 并逐步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 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
今年25岁的张新晨 , 家住位于杞麓湖北岸的通海县四街镇六街村 , 2018年走出校门后 , 也曾想外出打工赚钱 , 但在父母的引导下 , 他从种植烤烟、洋葱入手 , 通过两年时间的学习摸索 , 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后 , 于2020年向米冲村民小组流转承包了70亩山坡地进行烤烟、洋葱种植 , 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 今年他又扩大烤烟种植面积30亩 , 成为杞麓湖临湖核心区烤烟种植的示范带头人 。 4月29日已进入烤烟移栽的关键期 , 正愁烤烟移栽缺人手时 , 镇政府的干部职工还前来帮他移栽烤烟 , 极大地激发他烤烟种植的积极性 。
今年29岁的蒙古族女青年王年晶 , 2016年走出校门后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 , 回到家乡后利用所学的农业科技知识 , 在自家5亩多责任田里搭建起育苗大棚 , 从事甜瓜、鲜食玉米、花卉的育苗和栽培指导 , 为家乡甜瓜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积极的贡献 。 今年春耕生产到来之际 , 走进通海县兴蒙乡王年晶的大棚育苗基地 , 她正给长势良好的鲜食玉米苗喷洒杀菌剂 , 确保种苗移栽后能茁壮成长 。 然后她又来到甜瓜育苗大棚 , 指导育苗基地员工装盘点籽后进行育苗 , 确保满足农户的种植需求 。
在育苗的过程中 , 她紧紧依靠现代农业科技 , 大力实施早熟水果、鲜食玉米新品种的培育 , 错开季节的时间差 , 提升早熟水果、鲜食玉米的市场竞争力 , 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望 。
年仅26岁的里山乡康家坡村民小组长王德胜 , 结合康家坡地处山区 , 水资源匮乏 , 无法栽种粮食和蔬菜 , 只能靠种植香椿、核桃、梨子等经济果木维持生活 。 2016年 , 在党和各级政府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引导下 , 他带头在自家的山坡地上栽了500多棵樱桃树 , 实现年收入在6万多元以上 。 在他的带动下 , 村民们种植樱桃树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 全村30多户人家 , 几乎每家每户都逐步种起樱桃树 , 多的十多亩 , 少的五六亩 , 现已发展到200多亩 。 通过发展樱桃树种植 , 在绿了荒山坡地、美了家园的同时 , 三年后让深度贫困的康家坡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 26户人家还建盖起新房 , 实现了脱贫路上不掉队 , 增收致富有盼头 。
云南通海:大批新型农民脱颖而出
28岁的四寨村西瓜种植女能手岳婷 , 以创新型、生态型发展模式 , 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