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池上这首诗写了2000


古诗《池上》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池上

小 娃 撑 小 艇 , 
偷 采 白 莲 回 。
不 解 藏 踪 迹 , 
浮 萍 一 道 开 。

[译文]
天真无邪的小娃娃独自撑着一艘小船儿 , 
悄悄地划到荷丛中摘了许多白莲蓬回来 。
兴高采烈得都不知道隐藏起自己的身影 , 
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浪 。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 。 整首诗如同大白话 , 但极富韵味 , 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 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 , 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 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 , 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 , 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 , 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 , 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 。 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
池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中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形象的喜爱 , 以及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

原文如下:
唐·白居易《池上》
小娃撑小艇 , 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 , 浮萍一道开 。
释义: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 从诗的小孩儿撑船进入画面 , 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 , 有景有色 , 有心理刻画 , 有行动描写 , 富有情趣;而这个小孩儿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 , 也就栩栩如生 , 跃然纸上了 。
【池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池上这首诗写了2000】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孩儿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 准确地捕捉了小孩儿瞬间的心情 , 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 , 天真活泼的儿童 , 撑着一条小船 , 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 兴致勃勃地采到莲花 , 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去的 , 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 , 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 , 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 , 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 。

古诗《池上》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中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形象的喜爱 , 以及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 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 , 浮萍一道开 。
池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资料]:白居易(772--846) , 唐代诗人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 到了其曾祖父时 , 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 , 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 见新郑山川秀美 , 民风淳朴 , 白湟十分喜爱 , 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 , 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 , 享年75岁 。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 , 谥号“文” , 世称白傅、白文公 。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 诗歌合为事而作 , 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 对后世颇有影响 。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 因得罪权贵 , 贬为江州司马 , 晚年好佛 , 又自号乐居士 。 他一生作诗很多 , 以讽喻诗为最有名 , 语言通俗易懂 , 被称为“老妪能解” 。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 早年热心济世 , 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 , 并力求通俗 ,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 , 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 , 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 , “宦途自此心长别 , 世事从今口不开” , 但仍写了许多好诗 , 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 , 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 晚年寄情山水 , 也写过一些小词 。 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  听取新词《杨柳枝》” , 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 其中《花非花》一首 , 颇具朦胧之美 , 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 , 都极为赞赏 。 [译文]: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 , 他们撑着一只小船 , 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 。 回来的时候 , 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 , 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 , 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