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就业问题解决措施( 三 )


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 。 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 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 , 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 , 改善我国人才结构 , 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 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 , 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 ,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 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 , 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 。 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 , 见图1所示 。 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 , 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 , 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 。 由此可见 , 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

(二)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 , 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 。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 , 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 , 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 , 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 。 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 , 且就业岗位多元化 , 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三)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 , 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 , 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一)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 , 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 。 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 , 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 , 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 。 调查显示 , 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 , 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 。 但是 , 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 , 较少考虑社会需要 , 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 。 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

(二)在就业过程中 , 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 。 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 。 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

四、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 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
(一)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

(二)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 , 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 , “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 , 结果见图7 。 其总的原因可能是 , 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 , 知识越来越深 , 越来越广 , 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 , 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 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 , 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 。 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 , 说得多却做得少 , 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 , 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 。 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 , 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

五、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
(一)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