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土地“累坏了”

本文转自:陕西网
过了晌午饭时 , 日头仍余威未减 。 赵志修就手拉了条蛇皮袋子 , 坐到果园门口的水泥桩上歇凉 , 光穿过一串串毛桃蛋蛋打在他脸上 , 那皱纹霎时生动起来 。
陕西猕猴桃从野生变家生 , 赵志修和这关中道上的第一片园子 , 已经相依相伴走过了37个春秋 。 在这37年里 , 周至县猕猴桃栽植总面积发展到43.2万亩、品牌价值达58.28亿元 , 全产业链上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周至县常住人口约50万人) 。
然而 , 与眉县、渭南、汉阴这些新产区相比:规划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 , “后来者”展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产业发展优势 。 虽然周至人茶余饭后常骄傲地谈论 , “眉县70%的猕猴桃都是周至人卖掉的”“有猕猴桃的地方 , 就有周至人” , 但同时人们也清醒地意识到 , 诸如土壤肥力减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匹配、单家独户的种植模式阻碍规模化经营等问题 , 正严峻考验着包括周至在内的果品种植老区的生命力 。
不能把土地“累坏了”
人和地 , 都在经历“新陈代谢” 。 “归结到根子上 , 这个产业要想活 , 必须种出好品质的猕猴桃 。 咋样种出好猕猴桃?首要和根本 , 在土壤 。 ”采访人员在周至县调查时发现:政府、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户 , 如同当年进山寻找野生猕猴桃优株那般 , 又踏上了苦苦寻求土壤生态修复的征途 。
“中医”把脉、“西医”问诊 , 咋样治好土壤的病?
周至猕猴桃之所以能享誉全国 , 离不开秦岭北麓的这方土地:疏松肥沃 , 通透性好 。 但经过近40年的连耕连作 , 和苹果、梨、柑橘等果品种植老区一样 , 土壤修复成为摆在其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
【不能把土地“累坏了”】“猕猴桃树得了溃疡病 , 导致果子品质下降、产量降低 , 表面上看是树病了 , 其实质是土壤病了 。 ”作为周至猕猴桃的乡土专家之一 , 83岁的赵志修历经了秦美、海沃德到翠香等三代猕猴桃品种的更新迭代 。 他发现 , 每个新品种大约在经过15年后 , 树身的溃疡病就会袭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