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饭碗田”蹚出致富路

本文转自:i自然全媒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 立足新发展阶段 ,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牢记“国之大者” ,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 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 , 全面推进土地整治项目转型升级 , 使其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 如今 , 在重庆的很多地方 , 坡耕地变成了大片梯田 , “巴掌地”变成了连片良田 , 小山村变成了美丽田园 。
“好山好水出好粮”
盛夏时节 , 万物繁茂 , 巴渝大地生机勃勃 。 在位于重庆东南武陵山区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 , 中国自然资源报采访人员看到通过土地整治形成的连片梯田映着朝阳 , 在山雾的笼罩下 , 犹如巨幅水彩画 。 这里是重庆土地整治的典型成果——花田乡何家岩村、生基村的万亩梯田 。
守好“饭碗田”蹚出致富路
图为6月23日 ,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临溪镇旭光村村民在土地整治后的稻田里劳作 。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采访人员 魏智兰 摄
“一到秋天就热闹了 , 很多摄影爱好者会来这里 。 ”何家岩村一位村民告诉采访人员 , “秋季梯田里满是沉甸甸的稻穗 , 像金色海洋 , 美极了!”如今 , 360度梯田景观已成为花田乡的名片 。
以前 , 花田乡几乎全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 , 水土流失严重 。 “我们下大力气开展土地整治 , 实施‘旱改水’整治模式 , 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路子 。 ”酉阳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岳雷介绍 , 花田乡累计实施“旱改水”整治7831亩 , 实施表土剥离、人工放坡找平、修筑田埂、泡田打浆翻耕、地力培肥等措施 , 进行了土地宜机化、产业化改造 , 既提高了耕地质量 , 又增加了耕地数量 。
“旱改水”项目完成后 , 花田乡的农户人均分到1亩多水田 , 亩产稻谷达800斤~1000斤 。 同时 , 该乡探索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游客”的产业发展模式 , 带领农户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泉水资源种植有机水稻 。 “好山好水出好粮 , ‘花田米’现已名声在外 , 供不应求 。 ” 岳雷自豪地说 。
“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区域 , 零碎的“巴掌地”分布广泛 , 1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全县耕地的46% , 难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 。 针对此 , 该县严格落实土地整治的“全域宜机化”要求和“划分整治单元、尊重自然基底、系统化整治”规划设计思路 , 探索山地宜机化土地整治新路径 。
根据山区地形起伏大、高差大、归并难的特点 , 石柱县以道路、水系、林系、山体为参考划分土地整治单元 , 采取“横向全归并、纵向二归一”的田坎归并方式 , 配套建设排水灌溉设施及田间道路 , 使零碎的土地向农业规模化、宜机化转变 。
“土地整治刚开始时 , 有些村民并不赞成 , 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后 , 纷纷主动申请将自己种的地纳入整治范围 。 ”石柱县土地整治储备中心规划科工作人员陈耀辉说 , 土地整治后耕地面积增加了 , 农田变大变规整了 , 村民的想法也改变了 。
“最近有好几拨种植大户来村里商谈土地流转 。 如果能把地流转出去 , 就会有稳定的收入 , 我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 。 ”石柱县下路街道高鹿村一位村民说 。
“没想到村子能变这么美”
“真没想到 , 村里的环境能变得这么美!”在潼南区塘坝镇天印村 , 一位村民感慨道 。 中国自然资源报采访人员看到村里沟渠、道路的“夹缝”中种着玉米 , 田埂上长着蔬菜 , 房前屋后的边角地成了小菜园……到处生机盎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