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的学医之路( 二 )
元皇庆三年(1314)八月 , 恢复科举制度 。 丹溪在学习期间 , 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 , 但都没有考中 。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 , 他认为:“既穷而在下 , 泽不能致远” , 要使德泽远播干四方 , 只有学医济人 , 才是最好的选择 , 这时 , 他的老师许谦 , 卧病日久 , 多方求医 , 已俞治而病愈剧 , 他也鼓励丹溪学医 , 并说:我小病已久 , “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 , 你聪明过人 , 又肯在医学上下功夫 , 你就学医吧 。 于是 , 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 , 专心从事医学事业 。
有志不在年高 , 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 , 已40岁了 。 他一心扑在医学上 , 加之原来已有一定基础 , 轻车熟路 , 学业大有长进 。 但丹溪没有丝毫放松 , 学习更加刻苦 。 他重新钻研了《素问》等书 , 对当时盛行的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 也手自抄录 , 唇夜揣摩 。
过了两年 , 丹溪42岁时 , 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 , 从而声名鹊起 。 据丹溪自述 , 许谦开始时患胃痛 , 多方求医 , 用药多“燥热辛香” , 治数十年而变成“足挛痛甚” 。 他自己料想已成废人 , 医生也已技穷 。 丹溪经过细心诊断 , 用防风通圣散 , 连服半月 , 泻下“积滞如五色烂锦者 , 如桕烛油凝者” , 近半月 , 病似退 , 又半月而进食稍增 , 但“两足难移 , 计无所出” 。 此后 , 丹溪得到一“西域之异人”传授的“倒仓法” , 此法对瘫痪非常有效 。 丹溪经多次实践 , 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于第三年三月 , 将此法用于许谦 , 许谦服后泻下多次 , 又饮“轮回酒”数杯 , 调理半月后 , 便觉身体轻捷了许多 , 两足渐渐活动 。 不久便行动自如了 。
· 千里求师
朱丹溪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探讨 , 领悟到当时风行南北的《和剂局方》“集前人已效之方 , 应今人无穷之病”的弊端 , 同时 , 《和剂局方》的用药又偏于温燥 , 流弊不少 。 又联想起父亲的死于“内伤” , 伯父的死于“瞀闷” , 叔父的死于“鼻衂” , 幼弟的死于腿痛 , 妻子的死于“积痰” , 都是由于“药之误也” 。 种种疑问困扰着他 , “心胆摧裂 , 痛不可追” 。 朱丹溪的心情十分沉重 , 出于医生救死扶伤的责任心 , 丹溪再也无法平静 , 决定抛开现有的名和利 , 离开温暖的家 , 再度外出求师 , 以“为之依归 , 发其茅塞 。 ”
泰定二年(1325) , 朱丹溪45岁 , 渡钱塘江 , 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 。 “但闻某外有某医 , 便往拜而问之” , 这就是著名的千里寻师之行 。 到宛陵(今安徽宣城) , 上南徐(今江苏镇江) , 辗转建业(今南京) , “连经数郡” , 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自己老师的人 。 后又到定城 , 得到寒凉派刘完素的《原病式》和补脾派的李东垣方稿 , 丹溪耳目为之一新 , 但始终未得“的然之议论” 。 有人告知 , 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 , 学问精湛 , 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 , 日夜兼程 , 匆忙赶到杭州求教 。
罗知悌 , 字子敬 , 世称太无先生 , 精于医 , 得金刘完素之学 , 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 , 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 , 曾以医侍宋理宗 , 并其得宋理宗宠厚 , 另外 , 又兼通天文 , 地理 , 艺术 , 医德十分高尚 , 性情却非常傲愠 , 当时他隐居杭州 , 朱丹溪去拜见他 , “十往返不能通” , “蒙叱骂者五十次” , 虽遭闭门拒客 , 但丹溪意志坚定不移 , “日拱立干其门” , 大风大雨也不例外 。 从夏到秋 , 整整过了三个月 , 罗知悌“爱其诚” , 才接见他 。 时罗知悌已年近九十且多病 , 他见丹溪学识过人 , 学医之心虔诚 , 高兴地说:“吾道赖子不灭矣 。 ”遂收丹溪为唯一的弟子 , 授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三家之书 , 并深入说明三家的要旨 。 罗又开导他:“为医之要 , 必以《素问》、《难经》二书为根本;且湿热、相火是为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 为病也最多 。 ”“兼之张仲景的书详于外感 , 李东垣的书详于内伤 , 必两尽之 , 治疾方无所憾 。 ”又指出:“区区陈、裴之学 , 泥之目杀人 。 ”“陈、裴之学” , 指北宋陈师文、裴宗元所集的《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
推荐阅读
- 朱丹溪的人物评价
- 【特点】青种枇杷的特点
- 【区别】白玉枇杷和青种枇杷的区别
- 【种子】草莓种子的发芽方法
- 【区别】斑叶兰和金线兰的区别
- 【花】如何自制干花
- 【花】绒球花是什么样子的
- 关于荔枝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你了解多少?
- 朱丹溪的轶事典故
- 【牡丹吊兰】牡丹吊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