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的传奇人生

1.立誓求学
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 。 此后不久,李杲的母亲王氏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生,诊断治法众说不一,几乎吃遍各种方药,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 。 李杲因自己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而丧生,感到十分悲痛 。 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 。
当时易水(今河北易县)张元素为燕赵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远离家乡四百余里,挟千金拜其为师 。 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遂辞别元素返回故里 。 凡经李杲诊治的病人,尽管皆为疑难杂症,但多获奇效 。
 
2.自重自爱
东垣老人,被尊称为李君,他姓李,名 杲;字,明之 。 祖辈家居在河北真定,是有钱财的大户 。 在金大定初年(世宗),核查真定、河间地区户籍时,李家的财富,是居这两个地区的首位 。 李君在年幼时,就与一般的小孩子不一样;等到他长大之后,为人忠诚守信,并且待人非常有礼貌,他对交友也很谨慎,在同人们的往来接触之中,他从不开玩笑去戏耍他人 。 对于被人们公认的娱乐场所,楼台戏院,他 也都没有踏入过 。 也许他的天性就是这样 。 朋友们都很怪疑他这点,暗地里,商量好了,准备一桌酒席,指使妓女对他调情而行诱惑 。 有个妓女拉他的衣服,他便生气大骂,并脱下衣服,把它给烧掉了 。 当时由乡里豪绅们接待南宋派来的使臣 。 真定府府尹,听说他青春年少,而且又有操守,便暗中唆使妓女,硬劝他喝酒,他不便推辞 。 稍稍饮了一口之后,就立即大口吐出去了,才离去 。 可见自重自爱到了如此地步 。 他跟翰林王从之学习《论语》 、 《孟子》 ,从翰林冯叔献处,受教过《春秋》 。 他在住宅中空地里,修建了一座书院,接待读书人 。 如果遇到生活困难用度不足的人,他总是尽力地去周济他们 。 金,章宗 ,泰和年间,遇到饥荒,老百姓大多流落逃亡他乡,李君极力救济这些灾民,得到他保全活命的人很多 。
 
3.学有所成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大约在30多岁时,李杲按照金朝的制度向官府交钱买了个官位,做了临原(今河南境内)的税务官 。 在此期间,流行一种俗称“大头天行”的疾病,即一种以头面红肿、咽喉不利为主症的传染病 。 当时的医生查遍医书也找不到古人对此病的论述,多用泻剂治疗但均不获效,而一泻再泻往往使病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 尽管这样,医生并不认为是误治之过,病人家属对此也无异议 。 唯有李杲觉得病人死得冤枉,于是他废寝忘食地研究本病,从症状到病因反复探讨,他废寝忘食,像顺着河水,去找水源一样,探求病变的现象与根源,终于制定出方剂,给病人服食后,见到了收效 。 就特意地把它刻在了木板上,悬挂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而采用了这种方药的人,没有不见效的 。 当时百姓以为此方为仙人所传,把它刻于石碑之上 。
此后不久,李杲为躲避元军侵扰弃官迁居汴梁(今开封) 。 居汴梁期间,他常为公卿大夫诊治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名声为之大振 。 从中原北返后,寄居鲁北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 。 1244年,64岁的李杲回到家乡真定,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著书立说,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
李杲留给后人的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用药法象》等 。
他精通医术,但并不行医 。 而每次为人治病,疗效甚佳,常给亲朋看病开方,对于治疗十分有心得,尤其对中焦脾土在治疗中的意义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老师,易水学派的张元素就很重视脾胃 。 他的学说就充分地继承了这一点 。 李杲是富家子弟,平时交往的多是一些上层社会的有钱有势的贵人,他们养尊处优,膏粱厚味,易伤脾胃,所患疾病多属此类 。 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 。 鉴于此,他认为只读古方是不够的,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分析病人的特点来研究方药,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学说的社会条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