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大全】毛木耳出耳期的管理技术有哪些?


【花卉大全】毛木耳出耳期的管理技术有哪些?

文章插图

图:毛木耳
一、控制温度
毛木耳耳片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6℃-35℃ , 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4℃-28℃ , 在此温度范围内 , 温度越高 , 耳片生长越快 , 温度低于18℃时耳片生长缓慢 , 温度超过35℃时 , 耳片生长受到抑制 。 当温度低于20℃ , 要减少通风 , 做好保温工作 。 温度超过33℃时要注意喷水降温 , 加强通风 。
二、调节湿度
毛木耳耳片生长发育阶段 , 需要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 , 可通过人工喷水来维持空气的相对湿度 , 喷水时可用水管直接向耳片和空间喷淋 , 但主要向空间和地面上浇水 。 喷水要根据气候、耳片的生长状况而定 , 晴天、温度高、耳片大时 , 喷水量要大 , 每日喷水3-4次;阴天 , 耳片小时 , 少喷水或不喷水 。 当耳片边缘卷曲 , 变黑变硬时 , 表明环境中湿度不足 , 就要及时喷水 。 毛木耳耳片有较强的耐旱能力 , 即使耳片变黑变硬 , 干燥卷曲 , 喷水吸水复原后 , 又能恢复生长 , 因此在管理上应采取干湿交潜 , 使环境处于干干湿湿的状态 , 有利于提高耳片的质量和产量 。 在高温期间 , 特别要做好干湿交替管理 , 如果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 , 极易出现“流耳” 。 每次喷水后 , 结合通风换气 , 让毛木耳耳片上过多的水散发掉 。 在连续阴雨天 , 必须加大通风换气 , 防止出现“流耳” 。
【花卉大全】毛木耳出耳期的管理技术有哪些?

文章插图

图:毛木耳
三、增加光线
光线的强弱对耳片的质量影响较大 , 在强光下 , 长出的耳片肉厚 , 颜色深、柔软 , 绒毛粗而长 , 耳片干燥后 , 为黑色 。 在弱光或接近于黑暗的环境条件下 , 耳片颜色浅 , 为淡红色 , 耳片较薄 , 腹面绒毛细而短 , 不明显 , 干燥后耳片为红褐色 , 呈半透明状 。 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出耳环境的光照强度 , 来生产出不同质量的耳片 , 满足市场的需要 。
四、保持通风
毛木耳在耳片生长发育过程中 , 要吸收大量的氧气 , 排出二氧化碳 , 如果耳棚内通风不良 , 就会造成一个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 , 耳片则不能正常分化形成 , 而长成“手指状”的子实体 。 在耳片生长后期 , 遇到温度高、湿度大时 , 就会造成“流耳” , 因此在出耳期间 , 要保持耳棚内空气流畅 , 空气新鲜 。 由于通风与保温、保湿是相矛盾的 , 在通风时要根据温度和湿度来进行 。 温度低、湿度小 , 要减少通风;温度高、湿度大 , 要加大通风;在连续阴雨天时 , 要一直保持通风状态 , 降低湿度 , 防止出现“流耳” 。
【花卉大全】毛木耳出耳期的管理技术有哪些?

文章插图

图:毛木耳
五、二茬耳的管理
毛木耳正常情况下可连收3-4茬 , 1-2茬量多质优 , 3茬以后的耳质较差 。 采收第一茬后 , 为促使迅速转潮生长第二茬子实体 , 管理上要注意如下环节:
1.清理耳基:第一茬子实体采收后 , 如耳基没除净 , 遇气温高时 , 易出现霉烂 , 导致杂菌污染 , 无法再生 。 为此 , 采收时要沿袋面整朵割下 , 并用利刀铲除穴口上的残留耳基 。
2.控湿养菌:采后的菌袋要停止喷水3-5天 , 同时加强通风 , 并把阴棚上的遮盖物拉稀 , 增加光照 , 使表面水分收缩 。 袋内菌丝继续吸收养分 , 由原来生殖生长转回营养生长 , 此时温度应掌握在24℃-26℃ , 促进菌体复壮 , 为第二茬出耳提供强壮的菌丝体条件 。
3.加湿诱耳:毛木耳采收后 , 培养基水分已消耗部分 。 为了诱导原基形成 , 必须用雾化水少量喷淋料面 , 每天正常揭膜通风 , 更新棚内空气;同时采用温差刺激 , 干湿交替 , 促进迅速形成原基 , 并分化成耳芽 , 长成子实体 。 每一茬子实体采收后 , 由于袋内水分、养分含量都相对减少 , 所以在喷水的次数与喷水量上 , 要相应依次逐增 , 也可以喷洒一些增产素 , 以增加营养 , 促使毛木耳耳片肥厚 , 提高产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