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四 )


 
虽然 , 《国语》与《逸周书》中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没有相互汇通 , 但是 , 二者都被纳入到了相同的视域范围之中 , 如:《国语》用阴阳与五行来阐述天的自然属性、《逸周书》则用阴阳与五行来解释三极 。 可见 , 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己经开始逐渐结合 。 在《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 , 史墨在回答赵简子“季氏出其君 , 而民服焉 , ……而莫之或罪何也 。 ”的问题时 , 言:“物生有两 , ……故天有三辰 , 地有五行 , ……各有妃耦 。 ”
 
可见 , 史墨认为世间万物皆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组成 , 而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主要是由阴与阳来体现的 。 地有五行中“五行”虽然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 但是 , 它们同样是“各有妃耦”的 , 即是说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是由两方面组成的 , 也许这两个方面的地位以及对事物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 , 但是 , 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样可以用阴、阳二气的变化与发展来体现 , 阴阳己经被用来阐释五行的属性 , 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结合的更加紧密了 。


其二、五行观念向阴阳观念的渗透 , 五行被用来阐释四时(阴阳)的变迁 。 随着人们思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 在《管子》的《幼官》等篇中 , 以四时教令为主要内容的阴阳学说釆取了五行图式的表达方式 , 或者说 , 五行框架的形式表现着阴阳学说的内容 , 阴阳、五行二者已有机地融为一体 。 可见 , 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在四时教令的图式中完成了合流 。
 
那么 , 何为四时教令?四时教令就是在一年四时之中 , 关于政事、祭祀和生产活动内容的有关规定 。 最初所体现的仅是阴阳消长推移的观念 , 后来则把五行的内容注入其中 。 所以说 , 阴阳与五行结合的关键是五行如何与四时教令相结合 。 只有五行和四时教令二者相结合 , 五行框架才能表现出阴阳的变化形式 , 阴阳观念和五行观念才能达到真正的合流 。
 
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之后 , 阴阳与五行最终在《管子》中完成合流 。 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的合流对日后阴阳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 乃至阴阳五行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更为重要的是 , 阴阳五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 葛兆光就认为 , 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的一个 , 传统中国文化的第四个方面 , 是有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观念、技术和信仰 。 这个关于世界的观念一直渗透到各个领域 , 而且它不光是观念其还发展出一套可以操作的技术 , 甚至成为了信仰 。
【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