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伊尹的主要成就( 三 )


 
据空桑村村民讲 , 伊尹庙原有一座大殿 , 无风雨时 , 能在其中听到风雨之声 。 伊尹庙于“文革”拆除 , 庙是村民集资新建起来的 。 伊尹后人主要居住地——开封县八里湾镇伊寨村 伊寨村又名伊尹村 , 村中现居住400多人 , 均为伊姓 , 已按续143代 。 据村民讲 , 他们原居住在伊庄村(现开封县罗王乡) , 伊庄村已无伊姓 , 因为伊姓都搬到伊寨村居住了 。 村东一里处是伊思礼葬处 。 墓前有清嘉庆九年伊六壁后立之碑 , 刻有“伊氏莘野世系表” 。 该村距被伊氏后人称为故里的伊庄约4公里许 , 伊庄周围被伊水环抱(现称圈章河) , 此地距陈留有莘国(即今莘口)17公里 , 距杞县空桑村15公里 。 伊寨村现存有“伊氏祖茔”、“伊尹画像”、“伊尹庙图”、《河南杞县伊氏家谱》等遗迹 。
 
据伊氏族人讲 , 在清康熙年间 , 伊尹后裔伊广雨曾身背伊尹画像到开封府要求资助 , 被封为“铁榜秀才” 。 此称号可世代相袭 , 哪怕不识字 , 只要是长门长孙 , 就可当铁榜秀才 。 在伊思礼的墓碑上亦有“□得祭田两顷四十余亩复”的文字 。 清嘉庆九年 , 伊尹后裔伊六壁续修《河南杞县伊氏家谱》 。 《家谱》有正本与手抄本两册 , 正本边角残缺 , 与手抄本对照 , 文字尚能补齐 。 谱中从伊尹起记134代325人 , 并收有伊尹画像 。 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 , 孔子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伊氏一百二十代孙伊思礼、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伊氏一百三十三代孙伊六壁的序文三篇 , 宋真宗御制碑文及历代文人诗赞十篇;明清增修、重修伊尹空桑庙的记载三条 , 及空桑、陈留、商丘、偃师、内黄伊氏祠堂的记载 。
 
从伊氏家谱的序文中可以看出 , 伊氏后人从汉昭烈为官的第六十六代伊籍和魏时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起就着意于谱牒 , 明第一百二十代伊思礼增修成谱 , 伊六壁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又续修 , 距今200余年 。 伊思礼在家谱序中说:“我伊氏家谱自商、周、秦、汉以至于今有背井离乡 , 流寓外省者不能遍载 。 又有迁居他乡越数代而复故土者 。 ” 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 , 宋真宗车驾幸杞县空桑伊尹庙 , 并勒石纪盛 。 碑文《家谱》有记载 。 其文曰:宋真宗御制碑赞 始就于桀 , 以劝人臣之忠;后归于汤 , 以济天下之难 。 咸有一德 , 敷祐万方 。 大节昭明 , 嗣王服其训;余庆不坠 , 令子承其家 。 旧礼攸存 , 明祀新享 。 朕因驻跸 , 永用怀贤 , 聊复刻铭 , 庶几旌善 。 赞曰:成汤之仁 , 溥率来宾 , 阿衡之忠 , 天辅成功 。 民难既平 , 嘉谟宾贞 , 五室不衰 , 大训可知 。 苹蘩之祭 , 传于永世 , 金石之刻 , 表予褒德 。


《家谱》对伊尹的记载较为详细 , 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一代元圣名尹又名挚 , 夏后皋八岁庚辰四月初八日生于空桑 , 夏后癸三十七岁己卯耕于有莘 , 汤使人以币聘之 , 三反而后从 。 孟子曰 ,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 而乐尧舜之道焉 。 非其义也 , 非其道也 , 禄之以天下弗顾也 , 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 , 非其道也 , 一介不以与人 , 一介不以取诸人 。 汤使适夏以观桀之政 , 及入夏 , 知桀之不可为也 。 复归于亳 , 相汤 , 汤崩传至太宗太甲 。 元祀戊申 , 伊尹作伊训 , 冬十有二月 , 伊尹词告于先王 , 奉嗣王祗见厥祖 , 百官总已 , 以听冢宰 。 伊尹乃名 , 明言列祖之成德 , 以训于王 。 太甲不能用 , 二祀己酉 , 因即汤之墓营桐室以训太甲 , 使居忧焉 。 太甲悔过 , 终丧三年 。 三祀冬十有二月朔 , 遂冕服奉嗣王归于亳 , 作太甲三篇 , 以申戒之 , 于是尊之曰阿衡 。 及其老 , 作咸有一德 , 以政归太甲 。 至商王沃丁戊子八祀卒 , 年百三十岁 , 大雾三日 , 沃丁祀以太牢 , 亲临丧以报大德 , 葬于亳 。 ” 《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从夏末至清 , 历三千四百多年 , 且中无缺失 , 实在是个奇迹 。 它对于伊尹研究 , 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 , 对于族谱学、人类学、姓氏学皆有莫大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