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蜈蚣介绍

【别名】
蝍蛆(《庄子》) , 吴公(《广雅》) , 天龙(《纲目》) , 百脚(《药材学》) , 嗷高姆(朝名) 。
【汉语拼音】
Wugong
【名称英】
Scolopendra 。
【成份】
含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 , 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等 。又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谷氨酸 。
同属动物ScolopendramorsitansL.的血蛋白质 , 在电泳时得五个区分 , 第一区分似人的血清白蛋白 , 二区分为α1-球蛋白 , 三区分为α2-球蛋白 , 四区分为γ-球蛋白 , 五区分的蛋白质 , 与人的不同;又其血不含纤维蛋白元样物质 , 因此不能凝固 。
【加工采集】
4~6月间捕捉 , 捕得后 , 用两端削尖的竹片 , 插入头尾两部 , 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 , 然后晒干或烘干 。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 , 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 , 至翌春捕捉 。
【药材鉴别】
干燥全虫 , 呈扁平长条形 , 长约9~16厘米 , 宽约5~10毫米 。头部红褐色 , 背部黑绿色 , 有光泽 , 并有2条突起的棱线 。腹部棕黄色 , 瘪缩 。足黄色或红褐色 , 向后弯曲 , 最后一节如刺 。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 。断面有裂隙或空虚 。气微腥 , 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者为佳 。
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
【药理作用】
①抗肿瘤作用
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 , 说明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利用死亡癌细胞易被低浓度的伊红着色的特点 , 体外实验证明 , 蜈蚣水蛭注射液对癌细胞红染率为阳性 。蜈蚣水蛭对小白鼠肝癌瘤体的抑制率为26% , 属于微效 , 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 , 但长期应用对肝脏有损伤 。化癌丹(内含昆布、海藻、龙胆草、全蝎、蜈蚣、醋炒大米等)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 用灌胃法较药物混入饲料中喂食的方法所得效果为好 。
②止痉作用
止痉散(全蝎、蜈蚣)每天1克 , 连服1、3、9天之后 , 对卡地阿佐、士的宁、纯烟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用 , 在同剂量时蜈蚣抗上述3药的惊厥效价比全蝎高 , 而对盐酸古柯碱性惊厥则无效 。
③抗真菌作用
蜈蚣水浸剂(1:4) , 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炮制】
蜈蚣:拭净 , 除去头足 , 剪断用 。酒炙蜈蚣:将蜈蚣除去失足 , 折断 , 酒润后 , 微火焙干 。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蜈蚣 , 先以木末或柳蛀末于土器中炒 , 令木末焦黑后 , 去木末 , 去足、甲用 。"
②《纲目》:"今人惟以火炙 , 去头足用 , 或去尾足 , 以薄荷叶火煨用之 。"
【功能主治】
祛风 , 定惊 , 攻毒 , 散结 。治中风 , 惊痫 , 破伤风 , 百日咳 , 瘰疬 , 结核 , 癥积瘤块 , 疮疡肿毒 , 风癣 , 白秃 , 痔漏 , 烫伤 。
①《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 , 温疟 , 去三虫 。"
②《抱朴子》:"末 , 以治蛇疮 。"
③《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 , 堕胎 , 去恶血 。"
④《日华子本草》:"治癥癖 。蛇毒 。"
⑤《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 , 脐风口噤 , 丹毒 , 秃疮 , 瘰疬 , 便毒 , 痔漏 , 蛇瘕、蛇瘴、蛇伤 。"
⑥《本草述》:"治疠风 。"
⑦《玉楸药解》:"拨脓消肿 。"
【性味】
辛 , 温 , 有毒 。
①《本经》:"味辛 , 温 。"
②《别录》:"有毒 。"
③《玉楸药解》:"味辛 , 微温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 0.5~1.5钱 , 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
【宜忌】
孕妇忌服 。
①《本草衍义》:"畏蛞蝓 。"
②《纲目》:"畏蜘蛛、鸡屎、桑皮、白盐 。"
③《本草经疏》:"小儿慢惊风,口噤不言 , 大人温疟非烟岚瘴气所发 , 心腹积聚非虫结蛇瘕 , 便毒或脓将溃 , 咸在所忌 。"
【贮藏】
置干燥处 , 防霉 , 防蛀 。
【副作用】
毒性:小鼠口服给24hLD50为9.90g/kg(9.63-10.18g/kg);小鼠腹腔注射24hLD50为6.66g/kg(6.48-6.84g/kg) 。用18-20g小鼠共60只 , 剂量为1g/kg , 观察lwk , 无死亡 。亚急性毒性:50-55gWistar大鼠 , 每日1次ig给药的最大剂量为2g/kg , 连续15d , 分别死亡动物 , 检查血象、NPN , 脏器病理切片光镜检查等均未见异常 。蜈蚣毒液ip小鼠的LD50为22.5mg/kg 。大剂量时小鼠表现为极不稳定、抽搐 , 然后在几分钟之内死亡 。小剂量时表现为站立不稳呼吸急速和衰竭 , 惊厥等 , 可能逐渐恢复或死亡 。
【归经】
肝经
【植物形态】
1.少棘蜈蚣 , 成体体长110-140mm 。头板和第1背板金黄色 , 自第2背板起墨绿色或暗绿色 , 末背板有时近于黄褐色 , 胸腹板和步足淡黄色 。背板自4-9节起 , 有两条不显着的纵沟 。腹板在第2-19节间有纵沟 。第3、第5、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体节的两侧各具气门1对 。头板前部的两侧各有4个单眼 , 集成左、右眼群颚肢内部有毒腺;齿板前缘具小齿5个 , 内侧3小齿相接近 。步足21对 , 最末步足最长 , 伸向后方 , 呈尾状;基侧板后端有2小棘;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 , 内侧有1棘;背面内侧有1棘和1隅棘;隅棘顶端有2小棘 。2.多棘蜈蚣 , 本种与少棘蜈蚣是两个近似的地理亚种 。在形态上大体相似 , 主要区别是:个体较大;尾足的前股节背面内侧棘数、腹面外侧棘数、腹面内侧棘数均较少棘蜈蚣为多;颚肢齿板的齿数亦多 。
生境分布:1.栖息于丘陵地带和多砂土的低山区 , 喜欢在温暖的地方 。以小型昆虫及其卵等为食 。2.栖息于自然村落附近的山坡、田畔、路旁岩石间 , 或朽木及草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很广 , 主要以陕西、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产量较多 。2.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
栽培:生活习性 , 蜈蚣为夜行性动物 , 白天潜居于杂草丛中或乱石堆下 , 夜晚活动 , 觅食 。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 , 食性广泛 , 尤喜小昆虫类 , 也食蛙、鼠、蜥蜴及蛇类等 。喜独居有冬眠习性 。每年秋、冬季气温低于15℃以下 , 即蛰伏在石下10-15cm深处的向阳、避风处 。蜈蚣雌雄异体 , 卵生 , 并有孵卵、育幼的习性 。3年蜈蚣性成熟后 , 一般在每年5-9月的夜间交配 , 雌体交配1次可连续产受精卵3-5年 。产卵季节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 , 以7月中、上旬为产卵盛期 。每年产卵1次 。每产20-60粒 , 产完卵后 , 将卵抱在步足之间 。抱卵孵化时间长达35-45天 。位随着幼虫生长 , 一生蜕皮数次 。养殖技术 , 蜈蚣饲养常采用箱养、缸养、池养等法 。饮料采用夏季灯光诱虫 , 春、秋季饲养地鳖虫、蚯蚓饲喂蜈蚣等方法应及时把幼体与母体分离 。冬季要做好保暖保湿工作 , 温度不能低于0℃ 。
【临床应用】
①治疗结核病
取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 , 每次量约为3~5条 , 每日2~3次 。治疗7例不同类型的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肺结核、散发性结核、肋骨结核、乳腺结核与颈淋巴结结核 , 均治愈 。服药2周后 , 首先见到食欲增加 , 面色转红;其后体重、体力亦见增加 。服药期间未发现毒性反应 。
②治疗百日咳
取蜈蚣、甘草等分 , 焙干研末口服 , 每日3次 , 每次1~2岁1.5克 , 3~4岁2克 。连服5~7天为一疗程 。治疗500余例 , 有效率90% 。
③治疗癌症
蜈蚣晒干研末 , 每日量约2~3条蜈蚣 , 分次服 。或以蜈蚣100条制成200毫升注射液 , 每天用2~4毫升 , 于病灶基底部浸润注射 。以上述方法治疗胃癌7例 , 治愈1例 , 显效2例 , 有效2例 , 无效2例;食道癌11例 , 显效4例 , 有效5例 , 无效2例;肺癌3例 , 无效;乳腺癌3例 , 显效2例 , 无效I例;皮肤癌3例 , 治愈2例 , 无效1例;唇腺癌1例 , 无效;子宫颈癌5例 , 有效5例 。总有效率为65.12% 。实践中观察到 , 本药对于癌肿溃疡患者疗效较明显 , 多在用药后1月内见到溃疡明显缩小 。有2例皮肤癌患者经用蜈蚣注射液治疗(其余癌症均口服给药)25~30天后 , 即出现癌组织坏死脱落 , 病理科复查见癌细胞萎缩退化 , 代之以炎性细胞和结缔组织 , 可认为已达临床痊愈 。蜈蚣用量最多有每日用至6条者 。亦未见到毒性反应 。
④治疗颌下淋巴腺炎
取干蜈蚣2条 , 水煎分3次服 , 每日1剂 。一般3~4天即可治愈 。治疗6例 , 皆有效果 。本药对急性与早期效果好;对慢性或晚期化脓性者能控制其扩散而加速局限 , 并有消除疼痛与肿胀的作用 。
⑤治疗骨髓炎
取蜈蚣焙干研末 , 以0.5克装入胶囊或压片内服 , 每次1克 , 每日3次 , 小儿减半;同时用凡士林纱条拌药粉敷于瘘管内 , 每天1次 。治疗慢性骨髓炎28例 , 治愈3例 , 好转25例;急性骨髓炎1例 , 病情好转 。本药对急慢性骨髓炎有抗炎、促进骨包壳新生 , 及使瘘管愈合的作用 。但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 对急性期及时切开排脓 , 慢性期取出死骨 , 始能提高疗效 , 缩短疗程 。
⑥治疗甲沟炎
取蜈蚣1条 , 雄黄、枯矾各5分 , 共研细末;另取新鲜鸡蛋1只 , 一端打破 , 倾出部分蛋白以手指插入不溢出为标准 , 然后将药粉装入蛋内搅匀 , 患指即从蛋孔处插入 , 用小火沿着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 。以患指有温热感为度 , 根据病情轻重每日烘烤1~2次 , 烘治后用无菌纱布包扎 。治疗12例 , 均获满意效果 。一般烘治后疼痛很快消失 , 炎肿亦随即消退 。多数病例治疗1~5次症状即可痊愈 。如围烘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 , 可以无菌操作切开排脓 。
⑦治疗烧烫伤
取活蜈蚣若干条 , 用麻油浸泡半个月 。油以浸过蜈蚣面为度 。Ⅰ度烧烫伤用蜈蚣油涂患处 , Ⅱ~Ⅲ度用纱布浸蜈蚣油敷患处 , 绷带包扎 。治疗13例烫伤 , 4例烧伤 , 多数用药1~2次(最多3~4次)即愈 。
【药用部位】
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 。
【来自何书】
【蜈蚣】《本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