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翻译及原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十三、用间篇
【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
【译文】 孙子说:大凡出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费、公家的开支,每日耗资千金;国家内外动荡,人们疲惫地奔波于道路,不能安心从事耕作的达七十万家 。相持数年来争夺一朝的胜利,却因吝啬爵禄金银,不愿使用间谍,以至不知敌方情实的人,是不懂仁爱到了极点啊!这种人,不配为军中统帅,不配为君主的辅臣,也不是胜利的把握者 。英明的君主、贤能的将帅,之所以动辄就能战胜敌人,成功高于一般的人,就在于他们事先了解敌情 。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从鬼神取得,不可从往事中去类比,也不能用度数去应验,一定只能从人的口中得知,这种人,就是了解敌情的人 。
【原文】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生间者,反报也 。
【译文】 使用间谍有五种: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种间谍一齐使用,没有谁能知道其中奥秘,这便可称为一条神妙的纲纪,是国君的法宝 。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乡人为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朝内官员做间谍;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之反过来为我效力;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在外散布假情况,让我方间谍明白并有意识传给敌间;所谓生间,就是能亲自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 。
【原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
【译文】 军中的亲信,没有比间谍更亲密的了;军中的奖赏,没有比对间谍的奖赏更丰厚的了;军中的机密事务,没有比用间更为机密的了 。不是英明睿智的人不能任用间谍;没有仁义的德行不足以驱使间谍,没有精微神妙的分析判断能力不能得到真实的情报 。微妙啊,微妙啊,无处不用间谍 。用间所谋之事未行却先被人知道,间谍以及他所告诉的人都要被处死 。
【原文】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
【译文】 凡是要攻击某敌军,夺取某城邑,斩杀敌方某重要人员,一定要事先了解敌方主管将帅、左右亲信、传达报告的官员、守门的官吏、门客幕僚诸人的姓名,命令我方间谍一定查探清楚 。一定要查出敌方派来的间谍,获得后以重金收买,诱导他为我所用,这样,反间就可以得到使用了 。从反间了解到情况,就能从敌方找到恰当人选,乡间、内间就可得到使用了 。从反间那里了解了情况,死间就可散布假情报,并可让他告诉敌人;由于从反间了解了情况,避开了危险,生间就可如期回报 。五种间谍的情况,主君必须掌握,掌握这些情况的关键在于反间 。所以反间的待遇不能不特别优厚 。
【原文】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
【译文】 从前,殷代兴起之际,伊挚在夏当间谍;周代兴起之时,姜子牙在殷搜集情报 。因此,明君贤将中,能够以很有智谋的人做间谍,必定成就大功 。这是军事的要点,是军队行动的依靠 。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翻译及原文】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
推荐阅读
- 终是江边鸟不可忘 心上人不可及.是什么意思
- 创业准备涉及到哪些方面,还需要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
- 缇萦救父文言文翻译 缇萦救父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lack的用法 lack的用法有哪些
- 东南亚菜风格
- 满洲里的历史由来 满洲里的历史及现在
- 红茶菌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 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 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城市热岛产生的因素都有哪些
- 精工细作,各具特色的茶具造型及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