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 。大家知道,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药和针灸 。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 。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 。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 。知道了中药和饮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
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
它们的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 。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 。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 。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就是既是食品又是药品 既能日常吃又能入药
比如山药 人参 八角 茴香等等

中药与食物的产生方法相同,中药的产生与食物一样来源于我们祖先千万年的生活实践,是与大自然、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结晶 。原始人最初的生产方式———尝试和寻找食物,往往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在吃的过程中,难免会误食一些有毒或有剧烈生理效应的动、植物,以致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甚至死亡,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对动、植物产生了第二认识,即产生了原始的中药,因而吃是积累中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我国古代的许多典籍中都有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正好证明,中药是吃出来的医药,药乎?食乎?同出于口 。
所谓中药与食物的来源相同,中药与食物一样来源于自然中的动、植物,而且很多中药与食物,很难截然分开,可以说身兼两职,如粮食类中的药物,如谷芽、麦芽、淮小麦、浮小麦等,蔬菜类如荠菜、萝卜、芥菜、山药、百合、藕、败酱草、冬瓜、南瓜、赤小豆、黑大豆、刀豆、扁豆等 。果品类如山楂、乌梅、龙眼、桔类、柚类、莲子、杏仁、无花果等,调味品类如山萘、生姜、桂皮、丁香、花椒、胡椒、八角茴香、小茴香、草果等,动物类中就更多,包括蛇类、家畜类、水产类、野兽类等 。药食同源,使中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使中药强化了它的实用性和经验性,人类生活中包含了中药,中药就在人类生活中产生 。

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食疗”故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 。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成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
“食疗”既是美味佳肴,又具有养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寿延年 。我们的祖先把“美食养身”和“防病治病”两者相互结合,溶为一体,能补能治,创造了“中国食疗学” 。“食疗”可称举世无双,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博爱康养目前就做的不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