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寒内热与上热下寒的症候 外寒内热与上热下寒的调理方法

一、外寒内热的症候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 。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 。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 。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 。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 。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 。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 。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 。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 。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 。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 。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
二、外寒内热的调理措施有哪些热水泡脚
每晚用较热的水(温度以热到不能忍受为止)泡脚15分钟,要注意泡脚时水量要没过脚面,泡后双脚要发红,才可预防感冒 。
生吃大葱
生吃大葱时,可将油烧热浇在切细的葱丝上,再与豆腐等凉拌吃,不仅可口,而且可以预防感冒 。
盐水漱口
每日早晚、餐后用淡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 。在流感流行的时候更应注意盐水漱口,此时,仰头含漱使盐水充分冲洗咽部效果更佳 。
冷水浴面
每天洗脸时要用冷水,用手掬一捧水洗鼻孔,即用鼻孔轻轻吸入少许水(注意勿吸入过深以免呛着)再擤出,反复多次 。
按摩鼻沟
两手对搓,掌心热后按摩迎香穴(位于鼻沟内、横平鼻外缘中点)十余次,可以预防感冒及在感冒后减轻鼻塞症状 。
鼻子插葱
感冒后鼻子不通气怎么办呢?可以睡觉时在两个鼻孔内各塞进一鲜葱条,3小时后取出,通常一次可愈 。倘若不行,可于次日再塞一次 。值得提醒的是:首先,葱条要选择粗一点,细了,一是药力小;二是容易吸入鼻腔深部,不易取出;其次,若患者的鼻腔接触鲜葱过敏,可在葱条的外面包上一层薄薄的棉 。
白酒擦身
用铜钱、硬币等光滑硬物蘸白酒,轻刮前后胸、曲池及下肢曲窝处,直至皮肤发红发热,然后喝一碗热姜糖水,约15分钟后便大汗淋漓 。汗后周身轻松舒适,此时注意免受风寒,感冒很快痊愈 。
三、上热下寒的辨证施治(一)内治法
1.上假热而下真寒
证候:此症上焦火盛,吐痰如涌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盖衣,而下身冰冷 。治则:上病下治 。方药:附子、熟地(半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山萸、麦冬、茯苓、五味子、丹皮、泽泻、肉桂 。用法:水十碗,煎三碗,探冷与服,其渣再用水三碗,煎一碗,一气服之 。
2.上热下寒腹痛欲呕
证候: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治则: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主方:黄连汤 。方药: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用法: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 。
3.上热下寒、寒格吐利
证候:口微燥,入口即吐,胸间痞闷,脉虚数 。治则:温中寒,泄上热 。主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用法: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乌贼骨;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香附;胁肋痛者,可加白芍、当归、川楝;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苍术、广木香;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地榆炭、白芨,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 。
4.下元虚寒,阳气上越
证候: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 。治则: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方:白通汤 。方药:附子、干姜、葱白、干姜 。
(二)外治法
1.针刺
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阳陵泉、阴陵泉等,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2次 。
2.艾灸
主灸神阙、脾俞、气海、足三里及胃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
3.推拿按摩
轻轻按摩胃脘及少腹区,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 。以上诸法,有缓急止痛、健脾止泻的作用 。
四、上热下寒的病因及食疗方法病因病机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 。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虚实互见之候 。其病位虽在脾胃,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肾、大小肠等,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
寒热错杂表现之一 。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 。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 。
饮食疗法
1.姜枣饮
生姜3片、半夏6克、红枣2个,煎水饮 。
2.良姜粥
良姜15克为末、粳米100克,用水2000毫升,煎良姜至1500毫升,去渣,下米煮粥食之 。
3.吴茱萸
粳米50克煮成粥,临熟加入吴茱萸末3克,葱白15厘米食之 。以上适用于中焦有寒,纳差欲呕者 。
4.益脾饼
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先将鸡内金、白术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合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在炭火上炙干,即可食用,每日2~4次、每次l~2枚 。
5.苡米粥
【外寒内热与上热下寒的症候 外寒内热与上热下寒的调理方法】生苡米150克、白米50克,先将苡米煮烂,后入米煮粥食之 。以上适用于脾胃寒湿,肠鸣泄泻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