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养生意义_秋后这三个地方别冻着

一、春捂秋冻养生意义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即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充满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 。正常状态下,人体的动态变化规律必须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和同步,这种一致性和同步性用中医的概念来表达,即体现在阴阳的变化上,一旦这种规律因外来或内在的因素影响而被打破,即意味着人体健康状况遭到破坏,任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形成各种病症 。所以无论从养生还是治疗的角度看,使人体的阴阳变化与大自然保持一致是十分重要的 。
一年四季之中,大自然的阳气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此循环往复 。对应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阳气在运动变化的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波及整体 。人体阳气变化同样要与之相适应 。
——春季,阳气初生,冰河解冻,万物复苏,初生之阳如刚萌芽之幼苗,当然难以抵御早春的严寒,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使之去寒就温,对应养生的要求就是要“春捂”,只有这样阳气才能不断生发,才会有夏季阳气盛满的繁茂景象 。
——秋季,气温转凉,大自然阳气潜藏,人体阳气也随之转入收敛状态,只有很好地收藏,来年才能有生发的基础 。可是阳气主升主动,阳气如何才能更好地潜藏呢?《内经》中关于阴阳关系还有另外一个原则,即“阴阳制约”,相对于人体阳气来说,人体周围的秋凉气候就是阴,阴自然要制约阳,一定程度上,阴气越盛,对阳气的制约作用自然越强,就越有利于阳气的收藏 。“秋冻”的实质即加强阴气的制约作用,其养生意义即在于此 。
但是,秋冻的意义要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迁,毕竟是古人在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总结出来的规律,现在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秋冻要冻得合理、适度 。如果盲目进行“秋冻”,一些免疫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就很容易在此时患上呼吸道疾病 。尤其是今秋可能面临季节性流感与甲型H1N1流感的双重威胁,更要注意保健 。
青壮年包括体质较好的老年人和小孩可以“秋冻”,但老年人和孩子自身调节能力差,应注意气温变化而适当增加衣服 。否则这些人群遇冷抵抗能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身体很快会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
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是初秋 。这时暑热未消,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 。在初秋,无须急忙加衣,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当然夜间睡觉时要适当盖些被子,以免受凉 。
此外,秋冻不仅是停留在穿衣上,适当的活动锻炼对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极有好处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至寒气通过排汗而扩张的毛孔入侵到人体 。锻炼到周身微热,出汗即可停止 。如果要进行冷水浴锻炼,建议整个秋季都要进行,不要间断 。
总之在气候多变的秋冬季节,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①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和短暂性脑缺血 。
②科学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波动 。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服,防止着凉 。
③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不吃高脂饮食,注意饮食卫生 。
④有麻木、乏力、视物不清、头痛、眩晕等早期症状,要及时就医 。
二、“春捂秋冻”的中医养生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即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充满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 。正常状态下,人体的动态变化规律必须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和同步,这种一致性和同步性用中医的概念来表达,即体现在阴阳的变化上,一旦这种规律因外来或内在的因素影响而被打破,即意味着人体健康状况遭到破坏,任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形成各种病症 。所以无论从养生还是治疗的角度看,使人体的阴阳变化与大自然保持一致是十分重要的 。
【春捂秋冻养生意义_秋后这三个地方别冻着】大自然的阴阳变化节律究竟是怎样的呢?早在《内经》中已有明示 。一年四季之中,大自然的阳气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此循环往复 。对应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阳气在运动变化的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波及整体 。人体阳气变化同样要与之相适应 。我们先来看春生,春季,一阳初生,冰河解冻,万物复苏,初生之阳如刚萌芽之幼苗,当然难以抵御早春的严寒,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使之去寒就温,就好像北方农民春季种蔬菜要采用温室的道理一样 。对应养生的要求就是要“春捂”,只有这样阳气才能不断生发,才会有夏季阳气盛满的繁茂景象 。那么,到了秋季,气温转凉,大自然阳气潜藏,人体阳气也随之转入收敛状态,只有很好地收藏,来年才能有生发的基础 。可是我们说阳气主升主动,阳气如何才能更好地潜藏呢?《内经》中关于阴阳关系还有另外一个原则,即“阴阳制约”,相对于人体阳气来说,人体周围的秋凉气候就是阴,阴自然要制约阳,一定程度上,阴气越盛,对阳气的制约作用自然越强,就越有利于阳气的收藏 。“秋冻”的实质即加强阴气的制约作用,其养生意义即在于此 。
当然,“秋冻”的意义要灵活看待,也要维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因为古人毕竟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总结出来的规律,当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环境相对不变,所以其“秋冻”的程度是很有限的,而现在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步行或散步时,维持“秋冻”的原则还是可以的,出门时尤其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时则应添加衣物,以免过度受凉,否则就会扰动人体内部阳气,就违背了养生的初衷 。
三、秋后三个地方别冻着
1、注意饮食解秋燥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指出,秋分前后天气比较干燥,红薯和胡萝卜这两种食物都有很好的润燥作用 。
其中,秋分前一般气温偏高,属于温燥,适合吃一些清凉的食物来抑制这种干燥,所以胡萝卜更好,因为胡萝卜不仅可以调节“温燥”的平衡,还能补气、消食 。而有些地区秋分以后天气开始转凉,气候特征是凉燥,这个时候就更适合吃红薯,因为可以温热养肺,同时也可以润肺 。此外,坚果、秋蜜等也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从而利于秋季的身体保健 。
另外,秋季是胃病的多发季节,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朋友,更应格外小心,以防旧病复发 。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防止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第二,避免过多食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芥末、浓茶、浓咖啡、酒及过热、过甜的食物;第三,不要睡前进食(尤其是饱食),因夜间进食影响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或加重胃溃疡 。
2、秋后三个地方别冻着
中医学有一种养生理论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捂秋冻”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不过,“春捂秋冻”是相对而论的,是有条件的,年轻人、身强力壮之人,添加衣物的时候可以晚点、强度都可以稍大些;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特别是心脑血管功能不健康的老年人,则要注意分寸,甚至要春捂秋也捂 。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介绍,因为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 。即使正常的秋冻,有三个“禁地”——头、肚脐、脚也是要严加保护的 。
头:
入秋后外出的时候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额头上出汗水时不能见风 。这是因为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 。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 。
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四肢血管病的人,以及四肢不温的人和易感风寒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 。
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
脚:
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所以秋季睡前泡泡脚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
四、糖尿病人适合春捂秋冻吗1、糖尿病人适合春捂秋冻吗
夏季阳气旺盛,秋季气候逐渐寒冷,人体需要逐渐适应这一过程 。常说的“春捂秋冻”,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并不适合 。
这是因为秋季温差变化很大,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收到冷空气的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量进一步减少,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在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肌梗等后果 。
此外,天气转凉之后,身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抵御寒冷,这就导致人体内代谢相对比较旺盛,人们的进食量也会有所增加,这时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血糖本身很难控制 。如果再去“秋冻”,很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幅度增大或加重并发症等后果 。
2、那么,糖尿病人如何避免秋冻带来的危害呢
要避免“秋冻”带来的诸多危害,糖尿病患者应该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加减衣服,以感觉不过于寒冷为准 。特别是在初秋,虽然气温有时仍然会很高,但是一早一晚的温度已经较低了,所以糖尿病患者还应该根据外出时间来调整衣物 。
建议患者要加强对血糖的监控,注意日常检测,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 。另外,糖尿病患者避免“秋冻”还不应该在天气较冷的清晨外出锻炼,应该选择天气相对暖和的下午运动,以慢跑、打太极拳等舒缓全身的运动为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