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

栗子介绍

【别名】
板栗(《唐本草》),栗果(《滇南本草》),大栗(《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
【汉语拼音】
lizi
【成份】
果实含蛋白质5.7%,脂肪2.0%,碳水化物62%,灰分1.3%,淀粉25%及维生素B、脂肪酶 。
【加工采集】
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
【功能主治】
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 。治反胃,泄泻,腰脚软弱,吐、衄、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 。
①《别录》:"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 。"
②《千金·食治》:"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 。"
③《唐本草》:"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 。"
④《食性本草》:"理筋骨风痛 。"
⑤《日华子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七个 。生嚼罯恶刺,并敷瘰疬肿毒痛 。"
⑥《本草图经》:"活血 。"
⑦《滇南本草》:"治山岚嶂气,疟疾,或水泻不止,或红白痢疾 。用火煅为末 。每服三钱姜汤下 。""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症俱可用 。"
⑧《滇南本草图说》:"治反胃 。"
【性味】
【栗子】甘,温 。
①《别录):"味咸,温,无毒 。"
②陶弘景:"甜 。"
③《滇南本草》:"味甘,平 。"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 。外用:捣敷 。
【宜忌】
①孟诜:"栗子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 。"
②《本草衍义》:"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往往致小儿病 。"
③《得配本草》:"多食滞脾恋膈,风湿病者禁用 。"
④《随息居饮食谱》:"外感来去,痞满,疳积,疟痢,产后,小儿,病人不饥、便秘者并忌之 。"
【归经】
入脾、胃、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 。"②《本草求真》:"入肾、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
【植物形态】
栗(《诗经》),又名:瑰栗(《西京杂记》),毛板栗、瓦栗子树、风栗、家栗 。
落叶乔木,高15~20米 。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 。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 。单叶互生,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2~15厘米,宽5.5~7厘米,基部楔形或两侧不相等,先端尖尾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边缘有疏锯齿,齿端为内弯的刺毛状;叶柄短,有长毛和短绒毛 。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约15~20厘米,淡黄褐色,雄蕊8~10;雌花无梗,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苞,子房下位,花柱5~9 。总苞球形,直径3~5厘米,外面生尖锐被毛的刺,内藏坚果2~3,成熟时裂为4瓣 。坚果深褐色,直径2~3厘米 。花期5~7月 。果期8~10月 。
分布辽宁、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
本植物的树根(栗树根)、树皮(栗树皮)、叶(栗叶)、花(栗花)、外果皮(栗壳)、内果皮(栗荴)、总苞(栗毛球)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
【药用部位】
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
【来自何书】
《千金·食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