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可谓人人会喝,若说品茶,可不是人人会品的 。宝玉、黛玉,是大宅门的贵族男女,品茶当不成问题吧?实际也不尽然,妙玉请宝玉黛玉喝茶时,沏的茶叫“老君眉”,那茶的嫩芽细如银针,那茶的汁水青碧如玉,至于用的水更是不同凡响,乃是从梅花上收集来的雪,藏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埋在地下经五年之久才开启饮用的,雅致的黛玉品不出这茶的风味,居然被妙玉讥为“大俗人”;至于刘姥姥“品”茶的水平,更差十万八千里了,她在地头上喝惯了凉水,偶尔吃茶是熬成浓浓的绛红色,喝到嘴里又苦又涩才解渴 。茶这玩意儿,不品很难感受,如若喝茶时做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状,是万万感受不到茶的美妙的,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 。鲁迅平时除在家喝茶外,还爱去茶馆啜茗,以茶联谊,每次他—般都邀三两友人或亲属同行,他往往与人边品茗,边谈心,乃至研究写作 。1926年夏天,他与齐寿山合译的德文小说《小彼得》一书,就是在北海公园“漪澜堂”茶室完成的 。鲁迅先生品茗有独特功夫 。他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 。” 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说:“我是一个爱茶若命的人,品茶是生活中的快事 。没有它,恐怕如今—个字也不能留在人间 。”女作家冰心赞美茉莉花茶:一杯橙黄色的、明亮的茉莉花茶,茶香和花香融合在—起,给人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啜饮过后,有—种不可言喻的鲜爽愉快的感受,健脑而清神,促使文思流畅 。作家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气氛,少不了—种捕捉不着的东西 。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 喝茶离不开水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茶的醇正与苦涩 。因此,品茶尚须品水 。据说我国古代品水名人刘伯邹曾将天下的水评成了七个等级,为当时饮茶者提供了—个品水的标准 。相传宋时,王安石曾拜托苏轼带些长江中游的江水,用以增茶兴 。而老苏乘的小舟冲出中峡,进入西陵峡了才想起这档子事,于是就将西陵峡的江水带了回来 。王安石谙悉茶道,品水技艺尤为高超 。仅仅喝了一口,脱口就道:“此水莫非来自西陵?”竟说得苏先生不好下台 。其实,苏东坡对烹茶是有一番研究的,他提出了“活水活火,三沸而止”的烹茶要诀 。所谓“活水”,就是泉水、江水、井水,三者的质地是不同的,也就是陆羽所谓的“泉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谓“活火”就是有焰的炭火 。有了活水活火,还要掌握火候,三沸而止,茶味才清酽 。所谓“三沸”,水开时“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过此“三沸”,则“水老,不可食也” 。品茶进入了境界,会生发出美妙的议论:善于品茶的林语堂有“三泡”说 。他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 。第—泡如—个十二三岁的少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 。”【品茶】 在古典名著《金瓶梅》中,也曾用茶来比喻美女的 。有一次,西门庆迷上了佳人儿桂姐,应伯爵看出了他的用心,便在上茶时念了首夸“茶”的《朝天子》:“这细茶的嫩芽,生长在春风下 。不揪不采叶儿渣,但煮着颜色大 。绝品清奇,难描难画 。口儿里经常呷,醉了时想她,醒来时爱她,原来一篓儿千金价 。”显然,这是在以茶之香纯比人之秀美,明为说茶,实为夸人 。据说,江南碧螺春茶是古代—位名叫碧螺的姑娘在山中石缝中发现的,因其香郁扑鼻,名此茶为“吓煞人香” 。康熙皇帝巡游江南,地方官呈进此茶,皇上觉名字太俗,才改为“碧螺春” 。一位热心茶道的茶客喝着喝着,也觉得这茶像—位清水出芙蓉的小女子,不华不艳,纯得可爱,倒觉得这茶是女儿做的了 。